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和政府始终是“共同演进”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样,政府的力量也需要借助市场经济的支持。
站在海平面看经济学,有两个片面认识:一是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政府干预是多余的;
二是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政府可以帮助市场,政府比市场更有远见,更看大局,更有能力。
但站在高海拔层面看到的经济学,则是市场和政府均不是全知、全能和仁慈的。
一 . 政府和市场孰是孰非?
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说:如果你看到有两批人马围绕着一个问题长期争执不下,争的脸红脖子粗,但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十有八九,他们争论的是一个伪命题,或是她们只见树木,未见森林。
政府和市场经济是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彼此相生相克,谁也离不开谁,这是讲的关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离开政府,市场经济的扩展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有了政府,政府就闲不下来,总是干预市场经济。
《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家的手》中讲到,经济学家把关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杜撰出了各种各样的手,有:
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
企业管理是看得见的手,
能够帮助市场的政府行为,被赞扬为支援的手,
干扰市场的政府行为被斥为掠夺的手。
公开的讲,政府和市场都不是全知、全能和仁慈的。
二 . 政府决策的好与坏?
“凯恩斯的猫”相比大家可能是知道的。
假设凯恩斯提出,政府就像一只关在黑箱里的猫,在酝酿着某一项决策,当我们没有揭开政策决策的黑箱之前,是无法确定政府决策的好与坏。
有时即使打开了黑箱,也仍然无法判断一项决策的好与坏。这里有几种解释:
**** 政府在决策的时候,往往面临着多重目标。如:经济增长、税收、就业、环境污染等等。
**** 政府在决策的时候总是要受制于信息不对称。如:信息多不代表就能知道真相,有时相反信息多,反而意味着有更多的噪音干扰着政府的决策。
**** 政府总是短视的,或曰,政府的决策时域不够长。 如:经济学家考虑的是政策决策给社会福利带来的最大化,而政府做决策追求的是成本最小化。
如果没有时域的约束,这两种思路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但在现实政治中却经常有着极其不同的结果。
**** 政府很可能会受到利益集团的阻挠。如 : 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经指出,很多情况下,政府管制都是被管制者主动要求的。管制的目的是为了限制潜在的竞争者进入。
这几种解释说明了政府会出错,会学习,主要的是他在犯错和学习的过程中知道如何成长。
三 . 规则是不是都是平等的?
自由贸易虽然能够带来更多的好处,产权保护也能够让投资者对未来更加有信心。
但是每一种理论,每一种政策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时期和所有的国家。
当今的发达国家处于赶超阶段的时候,无不曾保护过幼稚企业,使用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而发达国家却跟发展中国家说,只有自由贸易,充分竞争和保护产权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通道。
在国际政治的格局之中,规则是有强者制定的。
我们要注意发达国家利用它的控制和操纵世界经济的实力,来制定规则和国际经济体系。
他们未必是处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关心,而可能是要用制度规则为藩篱,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手脚。
这些规则很难说是平等的。
所以当遇到这些问题时,不要轻易的感情用事,忙着去站队,多想想事物的不同方面,应该站假高一点,去观察、分析、思考每一项规则的平等性。
四 . 故事真的能够影响经济信心吗?
一个好的故事,胜过一千个道理。因为人不仅仅是理性动物,而且“动物精神”处处影响着人的行为。
所谓故事——就是把事实串起来,让事实变得有情节、有意义、有逻辑。
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发展,并不是靠一个故事来支撑的,而是一个故事,跟着一个故事。
20世纪80年代,故事的主题是改革。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小岗村把土地分给农户的改革举措,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短短几年的时间,其温饱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时,改革释放出了巨大的潜力。
20世纪90年代,故事的主题是开放。在这期间,我国成功地加入了WTO,外贸大举进入我国,不但没有消弱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现如今,我国又在讲一个宏大的故事——民生。从教育、医疗体制改革突破,同时解决过去遗留的环境污染和未来不得不面对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信用这些故事一定能够提振我国经济的信心,这个故事讲好了,人心也就稳定了,心也就齐了。
前面说过。市场和政府处于共同演进的关系。市场秩序的扩张离不开对政府的依赖,政府的力量壮大也需要借助市场的支持。
在这种演进的过程中,何帆老师在《大局观》第三辑:政府与市场里还给我们讲了一些内容丰富的故事:
**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如何起源,如何演进,最后又是如何消失的?
** 为什么我国的计划经济和苏联的计划经济不一样?
** 温州的民营经济为什么非常发达?
** 从制度的变迁看农民和国家的博弈。等等。
这些故事都非常生动、有趣,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何帆老师的《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