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再次拿起《认知心理学》,准备再次学习一下。可是翻开书的那一刻我愣住了,我问自己:呃,这本书我看过吗?无论从书的新旧程度,还是从目录中的内容,貌似都是我都不曾阅读过的样子,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它能够尽快与我相认。不知道大家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景,明明看过或者学过,就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尤其在考试的时候,发现这道题我明明预习过可为什么就是想不起来了。于是我们就开始怀疑自己:我怎么这么笨,为什么总是记不住,我要是能再认真一点就好了……
在我看来记忆不过就是人生从流浪到租房,再有租房到买房的过程。
一.看书记不住并不是谁的错
关于记忆这件事其实是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两个储存记忆的房子,一个是“租来的出租屋”前额叶,一个是“自己出资购买的商品房”海马区,前额叶负责记忆的产生,海马区负责记忆的永久储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记住一本书中的内容,将就必须想办法把它从产生记忆的出租屋(前额叶),搬到永久存储的商品房(海马区)。 看书的过程是通过视觉感觉先让感觉进行存储,就是先有个印象而已。感觉存储是一个非常不可靠的家伙,因为它的记忆时间只有5到10秒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书记不住的主要原因。
二.给书找个“出租屋”
记得在我大学毕业刚来到深圳的时候,有了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那时我欣喜若狂,感觉就在深圳有了落脚点了,一到休息就去逛街,买自己喜欢的生活必需品及装饰品,尽管不能改变它出租屋的身份,但我们依然希望把它装扮的温馨一些,然后住进去。没钱的时候就先添加生活用品保障生存,手头的钱富裕了慢慢增加装饰品提高生活质量。
其实书中的内容在引起我们的注意之前,就是处于没有家的流浪状态,这时我们需要通过“注意”让知识产生短时记忆住进第一个“出租屋”——前额叶。读感兴趣的书就如同往出租屋里添加生活用品和饰品,有些是为了生存有些是为了生活。之所以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是因为前期只有兴趣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对某一个知识点感兴趣以后,才会对它形成短时记忆,像生活用品或者装饰品一样住进我们的前额叶。
三.给书搬个“家”
前期住在出租屋里很是欢喜,可是过了几年发现每次搬家很麻烦,始终很难找到归属感,于是我找家里的亲戚朋友们借了些钱,加上自己的存款,买了属于自己的商品房,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担心房东涨价、被搬家等事件的发生。在搬家时,为了让生活更加有质量,我不得不开始断舍离,因为能带走的总是有限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提升我生活的质量。
读书也属如此,书中内容在前额叶里储存的时候,总会有被赶走的危险,因为这里留下的记忆是短暂的,并不能成为永久,要想记住就要让它们搬去自己的“商品房”——海马区。这就样我们反复去看、不断地复述,从而使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就好像买房子,要多走多看才能选中自己心仪的,所以读书也要多读多看才知道什么样的书适合我们自己,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 可是刚搬完家的时候,我还会有一些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慢慢的熟悉,我才不会在半夜醒来去洗手间时撞到墙上,才不会在开门时找不到钥匙时发现已经换了密码锁,才不会在气喘吁吁爬到楼上时想起来是有电梯的等等。所以想要记住书中的内容,也需要我们不断地重复,但可能我们没有办法记住全部,那就重复那些主要的。经过反复的重复,你会发现你能记住的内容越来越多了,记住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
其实,记忆的路径其实就是通过视觉或者听觉形成感觉存储,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而形成短时记忆,经过不过的重复、复述等学以致用的方法,最后达到长时记忆。
读书记不住,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书的错,只是它可能忘了回家的路,而重复是最快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