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读书笔记。
1
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这么教育我们,“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寓意是,做事失败了也不可怕,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坚持下去总会成功的。
其中最常举的是爱迪生制作发明电灯的例子,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最终他成功了。
事后总结原因,为什么他会成功呢?因为,他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道理听起来是那么正确,无可辩驳,但万维钢先生告诉我们,事情可能不是这样的。事情的真相是“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2
万维钢先生举了一个例子,
“两个创业者,一个曾经有过创业失败的经历,第二个从来没有创过业,谁成功的概率大一些呢?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对1975年至2003年所有美国创业者的统计发现,,第一个创业者对第二个创业者没有任何优势。”
“过去的失败经历,对你未来的的成功,一点帮助也没有。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
“但是这个研究发现,过去的成功对你的未来很有帮助。如果你上次创业成功了,这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增加50%。”
这和我们以往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的:
做一件事情成功与否,是很多因素的综合结果,经验只是成功与否的一个因素。而在创业领域,因为做的都是新的东西,创业者过往的经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这里面影响较大的因素可能是创业者的自信。
一个有过失败经验的创业者,相对于没有创业经验的经验者,从自信会受到失败经验的影响,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更不容易趟过去。而一个创业者有过成功的经验,会极大地增加创业者的信心,让创业者在面对问题时更加自信,这大大增加了其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概率,从而,相对于没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更容易成功。
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比较准确的表达是,在创业领域,“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3
但仔细想想,推广到其它领域,“成功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失败之母”,这个结论也许也是成立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验,比如我自己,在上小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了萌芽杯(数学竞赛)的整个小镇里的第一名,自此开始努力学习,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从一个“差生”变成了“好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屡次名列前茅。
现在想想,我后来的变化其实是那一次偶然的数学竞赛带来的,一次偶然的成功,激发了我的自信(或者虚荣心),而为了维持这种虚荣心,我开始努力学习,大量复制先前的经验,从而引发了后面的成功(在学习成绩中名列前茅)。宁财神在《本我和超我在情感中的简单应用》文章中写过自己也有类似的成长经验。
而相反,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不经意的意外,比如某次考试中作文写得不好,还被老师当众读出来,然后被全班同学+老师集体嘲笑了,这很有可能会给这个同学留下心理阴影。对作文这件事反感,进而也讨厌起语文老师和语文了。
一个“小失败”,引发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学习也不怎么好的。一个"失败"引发了一连串的“失败”,这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也是很常见的。
4
万维钢先生在文章中还举了第二个例子,外科医生做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个非常复杂难做的手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病人死亡。有人研究了6516例这个手术,看看手术成败跟医生个人有什么关系,得出非常有意思的几个结果: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后继的手术会更容易失败,他的成功率会一直下降。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他接下来的手术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将会上升。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同时的手术成功率会提高,因为他们从他的失败上吸取了教训!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则对他的同时没有任何影响。”
“也就是说,我的失败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别人的失败则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很颠覆我们的认知。
对于这个结果,万维钢先生的解释是,这背后是因为后果对我们的影响,如果失败的后果很严重,那我们可能会规避问题,而不会在里面吸取到有效的经验,而相反,别人的失败对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可能在里面获得有效的经验,为下一次成功打下基础。
这和我前面的理解是相通的,即我们能否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我们的心理(不仅仅是否自信)有很大关系。
万维钢先生认为,“失败”是有好坏之分的,坏的失败可能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有效的经验,可能会打击我们的心理,导致下一次的失败。而好的“失败”,是有效的反馈,它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及时。对事不对人,和错误的代价极小。”,最好的失败,就是“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
对此,我深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