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即远离大陆和其他岛屿的岛,百度百科这样解释这个词条。我们又当如何解读这词语呢?我觉得“孤岛”是我看我们这代人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无法被表达的挣扎;是一种我们身上带有的难言的痛苦,更是我们这代人当下的一种生活状态。
在一个四下无人的夜里,我独自坐在床边思索。脑海中突然出现这样的一个画面: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一个个独立的岛屿浮在水面之上。它们彼此独立,没有连接。周围海浪拍打着礁石,海鸟在其上空盘旋或停歇休息。天空中的白云游走漂浮,水中的海草扭动身体,海洋生物在旁游动。或许海浪拍疼了岛屿,海鸟的鸣叫也不那么悦耳,白云、水草、生物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它们忽略。这些在我眼里看来虽并不是有特别的美感,但足以使我心绪波动了。但我看见的,听见的只有静默。刹那间,我感觉这些孤岛像极了目前生活中的我们。对生活中的美好或者失望都一言不发,只是漠然。美好并不能使我们喜悦,失望也不能使我们愤懑。我们渐渐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然后我坐在床边怅然失措,我对自己发问道:“我们没有失去什么东西吗?”我自知什么东西被我们遗失了。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快速发展。经济、知识、科技、文化、还包括情感。情感快速发展的结果并没有使我们更丰富、更细腻,而是让我们失去了感知力,对情感的探索和表达我们正在逐渐失去。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快速发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直到那天夜里我遇到清醒的自己。世界快速发展的同时裹挟着我们前行,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包装自己、封闭自己,然后慢慢变成一座孤岛。其实独立、自我都不可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而是很高尚的东西。但我发现随之被封闭的还有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力,对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拓宽,对周围新鲜事物应当有的探索欲。我不排除“孤独感”更有利于个人创作的例子。但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失去了一些东西,而且我们不自知。一个阳光健康的个体大多数是从生活中感受世界,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滋润,从与他人和世界的共处中寻找自己。可悲的是我们大多数人要失去这种可贵的“感受器”了。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写下过这样一句诗,“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我从来都不希望我以及我们变成一座座孤岛,只知存在和矗立,而缺少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这样静默的存在着。人们都在说孤独是种好东西,学会独处是很高尚的生存法则,到我们好像曲解了它的含义。当我独处时,当无边的寂寞和孤独感吞噬我时,我只感受到我被整个世界抽离。我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深深的空洞感和无力感包围着我。相反当我融入生活,进入他人和周围的环境中去时,我感受到真实和快乐。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是一座孤岛,你或许也是,他可能也避免不了。只是需要多久我们才能与陆地连接呢?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