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为有爱》是我最喜欢的公众号,每次打开,总是能够从中得到养分,里面有国内外关于音乐教育的最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有许许多多的惊喜,经常推送好课,好的评课,新课标等等。
今天读到蒋勋先生的《为什么要给孩子最美好的美育》一文,备受刺激,蒋先生看问题很敏锐,也直击社会存在的弊端,比如关于“好学生”的理念,他是这样认为的,这个社会一直在制造这样的一批“好学生”,他们本身也洋洋得意,因为一路走来是被捧得高高的“资优生”,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有问题。可当这些孩子一路高歌考大学,考名校,毕业之后的生活能力,审美能力,着实令人堪忧。
所以他说,“我要呼吁的是,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没有给你任何保障,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为什么知识分数越高,将来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呢?主要是因为学校豢养“考试机器”是最大的悲剧。
关于资优生的犯罪事件也是值得身处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应该做出的反思,从这几年发生的资优生犯罪事件,正好说明了教育应该拿出来做最好的检查。
对于知识分子的自负都在锐减,这难道不是教育最大的本质问题吗?他指出“为什么在这个教育系统中,连知识分子的自负都消失了?以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是知识分子不屑做的,为什么这种 "士"的自负在校园中式微了?我觉得,这是教育本质上的最大问题。”
学会反观自己,首先学会从镜子里正视自己开始,蒋先生指出,“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一天到晚学习,刷题,连看自己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学生,能够对自己接纳,能够爱自己吗?如果一个连爱自己无法正视的人,我们能够想象他会爱生活、爱家庭、爱身边的人吗?
最后,我还想探讨一下蒋先生关于满足孩子的欲望的教养理念,他指出,“当一个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最后他会非常不快乐,这种痛苦是他的父母无法了解的。”为什么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还会出现痛苦,就是因为孩子没有从受挫中得到自己努力拼搏后获得的喜悦,他们太容易成功了,什么都是太容易成功的时候,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体验生活中的艰辛吗?他们的心理会健康吗?他们不会患上妄想症吗?
反思吧!功利化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