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是一部以八零年代为背景,围绕着一辆自行车来展现校园师生斗故事的电影,上映之后异军突起,豆瓣口碑直追“小破球”居然已高达9.2分!在影片中除了大把批发来客串的明星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苗老师的那辆自行车了,从头到尾,这个最重要的道具就成了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种种感情冲突的承载器。当苗老师独断专行造成师生矛盾激化时,学生们就通过拆自行车挡泥板、刮自行车漆来进行报复;当苗老师用温情行动增强了师生感情时,学生们会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帮苗老师找回了丢失的自行车,并且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颁奖仪式。
当然,今天我们不是来说什么自行车的,我们要说的是苗老师与学生之间从初期对立到后期打成一片过程。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面对这群叛逆又自以为成熟的学生们,苗老师一上来树威的方法除了引来学生们变着花招“抗争”外,没起到任何正面的作用。反而是到了后来苗老师开始采用“以德服人”时,从这时候起,学生们开始与苗老师亲密无间了。
学生们没有屈服于权威,却是被情怀所影响。
这里讲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工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关系不外乎两种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权力,一个是影响力。所谓权力,就是象苗老师一开始那样,职务上高学生一等,拥有教室里的指挥命令权,可以强制学生们去做某件不愿意的事而且不接受辩解,比如说选班委,苗老师来回征求了好几个人的意见,最终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地选择了他自己心中的人选。所以权力就是的权威的力量,通常上说是为了让当事人能够顺行履行职责而分配给他的一种武器,当民主方式不符合当事人预期时,他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继续推行工作。
权力听起来很强,但实际影响仅限于自己的下属,对上司自不必说,对其他部门行使权力也是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下属行驶过多的强制指挥权,也容易产生反叛和摩擦(就象苗老师那无辜受伤的自行车)。而另一种人际关系则是影响力,影响力是另一种让别人说“是”的能力,而且与权力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可以让别人自愿说“是”的神奇力量。
更重要的是当影响力在一定范围形成后,它会继续扩大蔓延。例如,苗老师在赢得了学生的拥护后,不久就赢得了学校的认可,再往后又赢得了区县政府的认可,同时这些影响力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学生们追随的意愿。
那么,看似忠厚老实的苗老师是如何一步步拥有了这种影响力呢?我们来结合职商宝典《赢在上班时》,一起来分析一下。
第一招:融合公义与私心
和其他老师一样,苗宛秋对成绩好学生安静相当偏心,选班长的时候他一意孤行,强行把乖乖女安静推成了新班长,结果自然是换来了自行车的又一次遭殃。在歌唱比赛时,安静走调严重,学生们强烈火不满要求安静退出。苗老师又站出来说话了,不过这一次他学乖了,他说:“班级就是个大家庭,是要相互帮忙的。就象学习一样,我们不能因为成绩差就把人家赶出教室吧?所以请大家多帮帮安静,比赛时谁都得上!”学生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继续开始练歌。苗老师得意的走了。
没有必要舍弃私心。假装出一副舍弃私心的样子,周围的人还是会发现,倒不如说,因为私心是生存的原动力,所以私心越强烈越好。职场是战场,如果没有强烈的私心,则无法生存下来。
不过,需要常常举起大义的旗帜,多用“为了整个公司”“为了整个部门”这种大义。要认真思考这种大义,当你把私心升华为大义,你就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
这就是公义至上与私心至上的差别。除了圣人伟人,普通人都难以为了公义彻底抛弃私心,这一点谁都不必愧疚,你需要做的就是象苗老师一样让两者有机的融合。
英雄、伟人、圣人之所以被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能做到为国家、民族的舍弃私心,全心贡献。你回忆一下你所崇拜的每一位英雄伟人,有哪一个是仅仅是因为能力超强或地位出众而被人崇拜呢?又有哪一个是因为造福了自己或家庭被人所崇拜的呢?一定是造福了国家、社会或他人。我们可能很少有人能做到因公弃私,但是至少可以将两者好好融合起来。这一点好莱坞就做到了,好莱坞影片中英雄都是来拯救世界的,难道拯救美利坚还不够吗?当然不够,因为拯救美利坚是私心,而拯救世界是公义。
这种包装绝非个例,中国历史上涉及改朝换代的战争哪一次不是这样大义凛然?秦始皇说我统一为的是造福千秋万代,汉高姐说我反泰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晋隋唐兴是为了“顺天”,宋元明起是为了“应民”,哪怕是明朝叛将吴三桂,造反时也得喊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这就是公义的力量。
所以,在保留你私心的同时,把它升华到公义的高度,你就可以获得风口上的力量。
第二招:关注集体与个体
苗老师和同学们关系改善除了不再权力至上外,重要的转折点在于从派出所小舅子那里营救了“奸商耗子”,同时发现了他在筹钱治病的秘密。当苗老师在全班发起募捐的那一刻,所有同学被这种仪式深深的感动了。后来,他不顾危险闯入社团聚会,在洛小乙自暴自弃的时候把他拉回了学校。再后来,又通过类似方式安抚了关婷婷和脑袋。这一个个“个体”的逐步转变终于带来了苗老师期望的结果——集体的团结一致。也正因为如此,后来那个自行车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同学们第一次组织起来是为了找回自行车,而不是为了破坏自行车。
有向心力的管理人员有一个共同点,即了解下属。熟悉每一位下属的人事档案自不必说,从家庭结构、爱好到对工作的价值观、个人方面的问题,无一不了解得清清楚楚。反之,觉得私人的事情与工作无关,丝毫不关心下属的私事的人中,从未有人成为有向心力的管理人员。
我最为敬佩的一位经理并不是他的能力和业绩,而是他对每一个下属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王某最近投资失败了,很缺钱”“陈某最近家庭有些事,睡眠不足”,这些连亲人可能都不好意思讲的事情,他都了解的非常清楚。虽然并不能随时按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工作安排,但是至少会在人员分配和压力分担方面进行考虑,即使只是这一点点的考虑,也足以让下属对这位经理充满感激,并在问题解决后更加努力。
每个人希望自己能得到上级的关注,希望自己与上级能有个性化的关系,希望自己能够被上级袒护。这一切并不是遥不可及,你只要及时了解员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并对此进行稍加照顾,就相当于袒护了他,而这种袒护又是公平的,是站在集体利益之上的,所以如果你做到了这种公平的个体袒护时,,你的队伍将在工作中用维护家庭和个人利益般的干劲来回报你。
第三招:协调了全局与局部
在苗宛秋刚到的时候,班级上主要与他对抗的是以洛小乙为首的几人小团伙,他们配合起来拆自行车、刮自行车、吊自行车……着实把个可怜自行车折腾的不轻。后来,苗老师并没有抛弃、排斥或打击这个小团队,反而创造机会和这个桀傲不驯的小团队进行交流,比如请大家去家里吃饭、组织免费的家教、自己出资为大家买巧克力以及默许班级私下训练参加艺术表演赛等等。请注意哦,苗老师所做的事情并不是一味附和小团队,他所有的行动至少有底线——为了教书育人。经过努力,最后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洛小乙为首的一帮同学已经把苗老师当成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家人。
拉帮结派是人类的本性,这里松下幸之助的原话。在人类聚集之处,尽管大小有别,必然会有集团、党派存在。这些东西都是自然形成的。
但是这些集团、党派很多情况下会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营。尤其是如今被称为小团体的东西,倾向更强。所以消除小团体的呼声很高。但现实情况是,尽管有人做有很多努力,却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归根结底,拉帮结派是人类的本能,消除小团队完全不可能。总之,不要试图去消灭小团队,而是在认可它的存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善用它。
人是群居的动物,希望与有亲近感的人加深联系、希望找到更多同盟者、希望同一类人相互照顾,这就是之所以有小团队存在的根源,也可以说这是自然的现象,完全消灭小团队就违背自然一样是一件艰巨的事情。
小团队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小团队存在的原则。
由于同盟、同类、同情的原因,陷入到小团队里面的成员在思维上容易走偏甚至极端,会过于执着于自己小团队的利益,会把局部利益置于全局利益之上,并对造成的危害视而不见,就如影片一开始的情景,洛小乙去偷斧子把安静吓得够呛而自己却毫无愧疚。
这是小团队的问题,如果你一味的讨好附和,那么你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陷了进去,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任何时候“言行忠实于原则”。什么是原则?就是你工作的初心,就是一个职场人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换句话说,无论面对什么团队,你只要专注于做一名具备专业精神的职场人就够了。
你不用在面对小团队时反复纠结是应该反对还是应该合作?合作怕陷得更深,而反对又担心得罪人。把这一切交给“原则”,符合公司要求,履行相关流程的你可以做,那怕与你的意愿不符。反之,你可以拒绝。贯彻这种专业精神,任何人也找不到责难你的理由,即使有人不乐意,但是也至少会理解你是一个守原则的人。把握了这一个大原则,也就守住了职场人际关系的安全底线。
很多刚刚进入职场的青年人总是很藐视在各种场侃侃而谈的上司,还有那些为了搞好关系而到处圆场同事,他们认为公司最重要是客户,有这样的时间还不如去多搞定些客户,天天在内部做这些表面文章能有什么用?而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公司,只要有人就会有人际关系,没有职场影响力,就没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其结果就是无法正常的完成本职的工作,更谈不到升迁或涨薪。
所以我说,在职场中从来不会有什么最好时光里的拥有,,只有在你真正了解了“影响力”后,你才会拥有一段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