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约车市场的发展深入,行业监管开始提到明面上来,近两个月以来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推出网约车管理办法和细则,平台、出租车、司机与监管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然而究其核心针对的是市场环境下新模式到底能否满足市场,监管部门在顶层设计上又作何考虑?
对于顺风车,细则意见中指出平台需要另设软件用于该项业务,同时成本需要合乘人员共同分摊,因此,拼车模式在商业化进程中就有了诸多的限制,政策监管到底是不是太过了?
真的可以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
其实交通拥堵的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进行疏导,把交通路况通过电子化系统实时监控,调配整个运输网,为出行提供合理的线路,起到车辆调配的作用。第二个就是从源头上减少上路的车辆,交通部门通过摇号购车牌、限号出行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只起到了遏止的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新增的车辆问题。因此,一线城市的交通问题只是来的慢了些,长此以往下去迟早会继续拥堵直至崩溃。
而网约车平台提供约车服务可以将原有的闲置车辆加以利用起来,缩减部分交通流,所以在此方面来看甚至可以起到缓解交通的作用。此外,老司机对于交通线路非常熟悉,知道各个时段的拥堵线路与非拥堵线路,适当选择出行线路是合理利用交通网进行出行的有效手段。
在征求意见稿中设置的本地户口、车牌的限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外来车辆,其实本地的有车一族真正能参与到网约车平台的时间只能在非工作时间,而非工作时间的交通状况相对而言要好不少。据数据显示一些外来车辆进入一线城市提供网约车服务除去保养燃油以及吃住消耗,平均收益在六千元左右,显然这样的收益与当地从事网约车的老司机们就不能相比了。所以,从事顺风车的车主一般都是兼职,只是为了闲暇之余赚取部分收益罢了。
徒增平台成本?
在意见中明确提出用于拼车的软件平台需要单独设置,这就是一个成本,其中关于合乘成本分摊中写到只能收取燃油、高速通行费等成本费用,不得收取其他费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平台继续做顺风车服务,那么只能白白投入,没有计时收费就没有平台提成。这样一来,平台还如何运营下去?当然,平台不可能做无谓的投入,但毋庸置疑的是其平台运营成本将会增加,收益减少,而平台公司内部也需要进行相关的调整,这些都是成本和投入。
不过平台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如果不能赚钱那么顺风车业务是否会停滞?
从平台来说,当初加入顺风车的功能并没有希望可以从中赚多少钱,顺风车价格标准要远低于专车和快车。但是现在其入口是合并于滴滴出行这一个软件平台上的,一旦顺风车功能独立出来也不过是封装一下即可成包,成本有但不会太高。不过,这样一来就涉及到的平台流量就会被分离出去,这是否有悖于滴滴的运营策略还未可知。
规范的是人,实则是在重塑行业
新意见稿中虽然各项条款都是针对于平台、司机之间的权责问题,其主体都是人,这些规范在京沪深大同小异,虽然交通部门鼓励政策地方化,但是地方化政策容易跟风,差异化不会太大。业内有人认为意见稿中所谓的京籍京车、沪籍沪车等有行业歧视之嫌,也有媒体认为细则太过严苛,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通过国家政策的管控确实有助于提高网约车的安全性问题,提高司机整体素质,同时促进人员向户籍、车籍地流动,新增就业岗位等,可以说是变相迎合了人口调控政策。所以,网约车地方监管细则出台后会有助于行业的重塑。针对于出行模式、运营人员问题等,平台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旦运营模式变动对于行业就有了针对性。
出租车改革势在必行,顺风车可做为策应
出租车出现的初衷就是为了弥补当时公共交通运力不足的问题,如今公共交通线路已足以满足人们的出行,而从交通部门等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还是希望人们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但是,从网约车平台的表现来看网约车依然有着很大的用户需求,而且目前的网约车数量还无法满足市场的运力需求。那么,出租车不思进取的结果就是网约车的变相出现?
从监管调控针对于网约车的行业态度来看,似乎对于顺风车的态度要缓和不少,将该服务从平台分离出来单独设置和管控,虽有其非盈利性特性在里面,但如果加速出租车改革就需要以自营的模式走B2C模式,一些出租车公司通过自建约车平台来平衡滴滴之流的冲击,同时配合顺风车拼车模式做出租车转型后的策应服务,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出租车转型的问题,又为平台保留了部分生机,反倒是顺风车模式更适合生存下来。
顺风车平台由商业化向公益性转变的趋势?
如果平台没有商业化目标,那么只能是向公益性质转变。但是平台公益化之后资金人力投入就成为纯投入了,是没有回报的。顺风车属于合乘业务,而合乘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顺风车就不能按时计价,只能以成本进行分摊。
这样网约车平台就有了几个选择,一个是自建平台,收取用户部分平台使用费用,所以就不存在平台抽成等盈利模式。用户可以选择成为平台会员,也可以选择非会员的按订单支付的费用(从外卖平台学习的收费模式)。另一个是纯公益性,但要有限制,例如在专车平台达到一定的级别或者消费金额等。
笔者认为国家层面对于网约车的态度是认可的,但是对于其中C2C的模式是有疑虑的,所以不管是出于市场社会问题,还是乘车用户安全性问题,私家车从事网约车门槛都会被提高许多。当然一线城市还要要考虑人口和交通状况,网约车监管也是势在必行,但一味的冒进是否会被扣上一个扼杀创新一味守旧的帽子?
滴滴在沪约有四十万司机,其中满足征求意见稿要求的司机竟不到四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刚刚足万人,更何况是其中的顺风车司机?交涉、谈判不可避免,当然这只是意见稿并不是定稿,仍然有可回旋的余地。不过,平台也需要从侧面了解上层对于网约车的大方向和态度,这样才能未雨绸缪。
而顺风车或许可以成为用户共享出行的一大平台,不过顺风车商业化必然不同于专车、快车等模式,届时平台化后推出行业周边产品来盈利将会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耿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