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母亲(岳母)百岁大寿

贺母亲(岳母)百岁大寿


文化童僖


2025-1-29

14:47

贺母亲(岳母)百岁大寿

童僖

母亲今年百岁了


(一)

百岁一生为裔男,

六世同室聚家欢。

家风传授留族史,

苦乐春秋更胜前!

(二)

今日慈母着彩装,

满脸笑容映晖光。

阖家欢乐送祝福,

叩首祈盼幸福长。

(三)

白发老妪身健在,

且喜安康又矍铄。

泪血溶入儿女身,

如今开心享快乐。

(四)

百岁母身健,

儿孙祝寿诞。

松青鹤精神,

亲情更温暖。

(五)

岁岁长欢聚,

陋巷笑声畅。

家有老母在,

乐享好时光。

(六)

筹添海屋盏,

叩拜老神仙,

福浩如东海,

寿久比南山。

2025.1.29(农历蛇年正月初一)

母亲名字叫胡玉莲


母亲叫胡玉莲,1926年8月20日出生于甘肃省永登县李佛镇(今苦水镇)胡家坝村,祖籍湖南,据传,祖上三个祖太爷,先到陕西大柳树,后来充发到苦水堡,弟兄三人骑了三匹马,老大骑的是白马,人称白马爷,老二骑的红马,人称红马爷,老三骑的黑马,叫黑马爷,他们说祖上胡家的排行是:福大国云新,建梁清应文,尚昌学正明。所以苦水胡家的排行一直是按照这个字辈沿传了十几辈,丝毫没有紊乱现象。

母亲和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及重孙合影


传说胡家弟兄初来苦水胡家坝,占卜吉相,观看星宿天象,遂寻宅于此,按占卜方位寻找,觉得有一处地方不错,符合占卜吉相条件,几经商榷,最后决定在此落脚扎根,弟兄几个找村子里的人帮忙,开始磊土铸打胡家堡子城墙时,墙老是塌磊多次,祖上算卦看风水后,半夜里将一个油郎子埋入墙中用铸多罗(土锤)头打起来了胡家坝堡子墙。

母亲的祖太太因23岁守寡,平番县知县亲自前往胡家坝村胡氏老宅题写匾文并挂匾胡家大门和堂屋门上。

胡家老宅家属堂和大门上,甚至南倒坐的门顶都悬挂有匾,堂屋和大门上的匾文都是知县题写的蓝底鎏金的“克全妇道”四个大字,北面大堂屋,雄伟大气,东西两侧是厢房,壮观恢宏,南面有倒座,就连倒座门上也掛了匾。四角上有跨院,二门上也有匾,二门外是车院,库房,长工屋,几十间,大门门楼十分雄伟与辉煌,是苦水少有的殷实人家。

母亲的爷爷、我们的外太爷爷叫胡尚俊,小名叫元城子。

母亲的父亲、我们的外祖父叫胡建昌,曾经是有名的胡家坝的会长(朝阳山庙会的会长),他也是胡家坝村秦腔剧团团长,一生由他排练演出的秦腔剧目不下百场。他主管唱戏、祭祖,闹社火,每每唱戏的时候,戏台上掛的黑碟子里填上清油,长捻子,外祖父经常是嗓子里黑痰堵涌,一天到晚喊的嗓子都哑了。家家收取煤砖和馒头,来胡家大院学戏词,吼唱腔,乐队班子合乐,打上手的在堂屋台子上,后来外祖父脚受伤后,在炕上坐的小板凳弹三弦子。外祖父的这个“会长”,说来“官”不大,但在群众中很有威望,谁家有什么大事、小事、难事都找他帮忙。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甚至夫妻淘气之类的小事,也来找他调解,他也乐意为人排忧解难。特别是村里哪家有个什么红白事,外祖父乐颠颠的像是喝了兴奋剂似的跑的乖快的,说来也怪不怪,村里的纠纷、婆媳不和、赌博打架等等若由他出面说和劝导,没有不成功的。

母亲在姑娘时节坐在闺房里做针线,听外祖父在院子里给唱戏的演员们说戏词,

她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偷偷牢记在心,九十多岁了,还能讲述《烙碗记》、《杀庙》、《秦香莲告状》、《祭灵》等好多戏词和故事。外祖父去世后,村子里的

人们为了纪念爷爷,原剧团的喜好戏剧者妆扮上唱了全本戏《祭灵》来祭奠外祖父。

母亲一双小脚还能自由上下楼

母亲姊妹三个,母亲的大姐(我们的大姨)叫月英,出嫁给本县树屏乡施家崖头的温家,丈夫叫温德福,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大地主,解放前曾经有一伙土匪路过树屏,看见雄伟大气的温家堡子后,就决定围攻温家堡子,要挟抢掠金银财宝,母亲的大姐月英手拿两把手枪,爬到城墙上面对手拿大刀的土匪毫无惊色,大喝一声:“谁敢惹我,我的枪子绝不饶人,胆子大了就来!”土匪以为是吓唬人,不相信,仍然坚持不退兵,大姐左右开弓,连开两枪,土匪们吓得连滚带爬,逃命去了。母亲的大姐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早亡,老二叫长泰娃,娶了个哑巴媳妇,性格孤僻,居家小山沟,不与人交往,他给我们施家翻盖新房子时帮了好长时间的工。老三儿子叫温万道,一直在本地的庙里蹲了一辈子。

母亲是老二,三姨娘叫菊英,嫁与本村滩里四队,也是施家,是喜林娃妈。

母亲有两个哥哥,大哥胡力生,部队服役六年,后转业到嘉峪关百货二级站工作,1999年去新疆新疆乌鲁木齐市早市晨练漫步时不幸被商场围墙倒塌致使二十八人遇难,大舅也在这次罹难中不幸离世。

母亲的二哥胡学谦,出生在胡家坝老院子,一直生长、生活在胡家坝,生有三子,长正荣,曾在部队服役保家卫国多年,退伍回家,后在胡家坝务农。次正林,兰州7437工厂职工。三正银,兰州西固公交公司汽车司机。

母亲名字叫胡玉莲

母亲的妈妈娘家是红古花庄对面的二房河滩(今属永靖县管辖)的张家,那里都是水浇地,外爷家境实惠,解放前开过饭馆子。妈妈的大舅去世的早,二舅舅后来迁居到苦水沙湾住在邓五爷家,邓五爷的儿子叫云昌子,(邓五爷是邓有红的太爷爷)。

永登解放后,土改工作组进村,当年沙湾村李世清的爹李树长是苦水乡的乡长,他劝说母亲的父亲将一部分土地的契约和房屋、牲口赠送给了乡邻,最后划定阶级成份时,母亲家便堂而皇之的成了中农。

母亲和她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重孙子在家中合影

一九四一年冬天,母亲从十里外的胡家坝村嫁到了我们施家。嫁过来的母亲知道公婆家底子薄,便舍身忘我地改变穷光景。她早出晚归,下地干活,剜草养羊,圈鸡喂猪,将所得都变成了全家人身上的衣服鞋帽和儿女上学的纸墨笔砚。那个时候家家都穷,我们家也穷,以至于大姐嚷嚷着讨要三块钱学费和书本费要求去上学母亲掏净了口袋搜遍了柜底,也拿不出一个钢镚子来。没办法,只好让大姐辍学在家。这件事让母亲一辈子懊悔自责,耿耿于怀,母亲说我闺女脑子好使,又那么优秀,如果能上的了学肯定会考个好学校啥的,早就吃了皇粮了。大姐和二姐都没有上学念书,后来,生活好点了,三姐和老四、老五以及弟弟都进了学校门。

母亲信奉省下的也是赚下的,她常说为朋友不得不舍命,过光景不得不仔细。一九七二年,母亲从牙缝里抠钱,把上堡子的破旧东房子拆了,利用旧木料,又让父亲在连城林场买了一些新椽子、檩条,用攒下的三斗麦子一百斤黄豆犒劳匠人,自己癫着一双三寸小脚,率领几个姐姐们用洋镐一镐一镐刨开红胶泥,硬是平整好了场地,盖起了三间新堂屋和五间北房子,二间厨房。新堂屋修好后就把爷爷奶奶从尕爹家接到了我们家。

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放了鞭炮吃过饺子,母亲都要让我们姊妹六个穿上新衣服去给有老汉的家里老人拜年问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家庭生活困难。我家兄妹六个,全仗着父亲在外干公事挣点工资交给队里,才能分点口粮糊口,家中母亲独自操持着家里地里和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睡。每当开饭揭开大锅盖,一股冲腾的热气立马笼罩窄狭的灶房,一锅又黏又烫的玉米面锅贴粑粑(饼子),朦朦胧胧间,被一只只伸出的小手瞬间拿完,母亲无奈地苦笑说,真是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馍啊。

母亲做饭,锅干人饱恰好。偶尔做饭少了,她只能吃一点或摊不着,有时空着肚子仍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后来父亲发现了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你不能这样啊!一定要听我的话,多少也要糊弄点”。为维持家庭的“执掌勺”不致倾斜,母亲和面稍多一点,吃剩下的黑面花卷镆留在“气死猫”筐里,高高悬挂在梁头上。

母亲今天和部分子女们合影

父亲自从1960年离开老家走马上任永登县城关镇党委书记后,我们姊妹五六个的吃喝拉撒的重担就交给了母亲搭理,吃饭穿衣、上学教育……

这么多年,母亲一直无怨无悔地扮演着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的双重角色。我们不知道,只是在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中,亲人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真诚的问候都会让我们心动不已,或许穷人的幸福,永远都是这么简单。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过于平淡无奇,可是经历了种种人生变故的我是多么渴望这种平凡的生活啊。我们从不奢望大起大落,也不追求大富大贵,我每天都很勤奋,做着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说天道酬勤,那么我们就注定会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母亲出生于永登县苦水镇胡家坝村,自从来到上新沟我们施家,母亲她老人家操劳了一辈子,为我们忙碌了一辈子,她老人家爱儿女、爱孙子孙女、爱别人、却丢掉了自己。日子穷困时,她从来都克俭自己。不吃好穿好,全留给儿女。母亲生了我们六个。最小的都已经四十多了。几个姐姐也都已经作了奶奶。母亲的一生吃过的苦,苦恼远远多于欢乐;母亲所承担的苦难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上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的“三年困难时期”,此后,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母亲陪伴着父亲,用她柔弱的身体挑起了养育子女的重担。繁重的劳动和柴米油盐的煎熬,使母亲过早的衰老而憔悴。她在常常熬得眼睛发红,四肢肿胀,回到家里就几乎软瘫的倒在土炕上无力吃饭;为了能使“自留地”多打些粮食,她会冒着绵绵的秋雨,拉着架子车将自家的土肥一锨一锨的送到地理,为铲除杂草,跪在地里一株、一株麦苗的根部,为的是好让这些救命的庄稼及时吸收营养茁壮成长……在母亲的身上,集中体现着我们中华妇女勤劳吃苦、不屈不饶的秉性:为生计,她学会了打麦扬场、筑墙垒炕等精干男劳力才能做的活计,为了新家园,她掂着一双小脚,硬是用尖镐一下、一下的刨平了庄基地,盖起了新堂屋,为子女,她挑灯夜熬,浆洗缝衣,飞针走线,宁肯将自己累倒累坏,也要将儿女们一个个打扮的干净利落,不弱于人后。

我们沐浴着母爱一天天的长大而相继成家立业,而今都已迈入了“不惑之年”, 各自为自己的家庭、孩子操劳着,却很少去体察母亲的心事。平日里,只是叮嘱母亲爱惜身体而外似乎也不知该为母亲做些什么,倒是每每遇到烦恼与不顺心时,或者兄妹间因为生活的摩擦、误会等等发生不愉快时,还会向母亲发泄,惹她不安,叫她挂牵,甚至与她怄气,惹她生气,也总会时不时的抱怨母亲这,抱怨母亲那,总是体会不到母亲希望什么,需要什么,很少能耐下性子听听母亲的唠叨,和母亲谈谈心事,总以为母亲子孙满堂,家业成就,生活无忧无虑,还会有什么奢望与期求?倒是我们,人到中年,工作、生活担子繁重,因此,对母亲对于我们的一些希望和抱怨总是感到委屈和不解。我们只希望母亲快乐生活,健康长寿,却委实不知道该为母亲做些什么。

在几经深思熟虑后便想写几句文字在心中祝愿她老人家长命百岁。是啊,在一百年的风雨中老母亲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扶养成人。一百年风风雨雨,生活苍桑。岁月的泪痕悄悄地爬上了她的额头,将老人家的双鬓染成白霜。大千世界里,孩子们把心中的话语都洒向老人那宽厚慈爱的胸膛。老人的辛苦并没有白费,在她的教育下,子女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为老人赢得了无尚的荣光。现如今老寿星一家是四世同堂,也可说是五福临门,正可谓儿子孝,儿媳能,女儿贤,女婿强。就连已经工作或在校学习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们也是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捷报频传,这真是后继有人啊!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在母亲面前总是很强势,很大男人主义的。可母亲对父亲的爱是渗透到骨子里的。

由于父亲多年在外,从1960年走马上任城关镇党委书记开始至1980年奖俊埠林场场长退休,一直离家在外,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

父亲刚退休时,待在家里不习惯,从前的发小,哥弟兄们来家唠嗑,聊天,谈古论今,海阔天空,东家长里家短,村人遗事,古今见闻,孩提时的美好记忆,……母亲不停的忙碌,烧水倒茶,提酒放糖,让烟给火,打扫卫生,忙了个不亦乐乎。

父亲要养鸡,母亲其实成了饲养员。几百只鸡的喂养,饲料,拉水,捡鸡蛋,都成了母亲的事。

父亲要为村里修大桥,母亲就为父亲助力,找东西,供材料。父亲退休后,母亲又侍候了他三十二年,直到二零一三年去世。

母亲把子女的教育看得比自己的荣耀还重。

“人,要善良的心。看见穷人、困难的,就要帮一把、给一口。”

在农村,父母的最大满足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希望女儿嫁个好人家,儿子早点成上家。我们兄弟姊妹七个,五个女儿,一个儿子,一个义子。

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她老五的儿子早点成家,她也就完成了一辈子最大的任务。

母亲常常说,做人要诚实,到哪儿都要实实在在,不要让人说你的这个那个。母亲不会讲哲学,可母亲是伟大的行为哲学家。她在几十年的言行中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好形象和以身作则的榜样。

孝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姊妹们各个都是有心的,尤其我一直都认为,只要心里牵挂老人,不必挂在嘴上,行动更是第一,真情是可以感染他人的。母亲,她对爷爷奶奶的孝奉在子女们的心里留下了永远难以忘记的印象,兄弟姐妹们多年来一直都以母亲为榜样,大家不但很团结,而且和睦相处几十年。在我看来,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长期以往的和睦相处,那就是母亲的家风精神,给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相互理解支持帮助友爱,这种精神也是我们聚集在一起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形成的家风和精神,促使我们姊妹弟兄找到了做人处事、劳动工作发奋努力的钥匙,开始迈向了各自那精彩的人生!

九十二岁乘飞机逛北京

二零一七年七月,九十二岁的母亲在妻弟和妻弟媳的陪同下乘坐航班去北京,癫着一双三寸金莲,逛了天安门广场、登上天安门城楼、去了北大清华校园、 颐和园里烧了香、天坛公园磕了头。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天安门城楼上,工作人员得知母亲年高九十多岁,特例让母亲在铺着红地毯、拉着警戒线的“游人禁止入内”的“伟大领袖”站过的地方拍照留影纪念。

街上的老外看见母亲的小脚,惊奇不已的跪下磕头请安,行了中国的大礼,并说要求带老人去外国,最后还要求一起合影留念。

妻弟媳王晓燕手拉着手的一直陪母亲走了一周,而且她作诗一首以赞如此高龄逛北京:

耄耋老人逛京城,

身板硬朗览美景,

三寸金莲游人叹,

乐享天伦比青松。

——王晓燕


我也作诗一首:

九十二岁逛北京,

天安门楼观天下。

瞻仰领袖遗容貌,

概叹世界真奇大。

老外好奇要留影,

赞不绝口带走妈。

天坛北大也要逛,

一双小脚走天下。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城楼下遇到两个老外,见到母亲的一双小脚,惊奇激动的爬下行中国礼仪连连磕头,后来又将一双小脚照相,并和她一起合影留念,嘴里“OK!OK!”说个不停,打手势示意要将老人带回他们家做他们的“母亲”。

老外给母亲叩头后要合影留念

老外要和母亲合影留念

在当年毛主席站立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留影

在当年毛主席站立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留影

母亲九十四岁时乘坐高铁去上海游玩登上银燕,乘飞机返回。

母亲九十四岁时乘坐高铁去上海游玩登上银燕,乘飞机返回。
母亲百岁大寿在家中留影



九十四岁的老太乘坐高速电梯登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

中国刑事侦查学院的外重孙子邓梓愉


天水师范学院的外重孙子

英国留学归来家孙子施树茂

外孙子邓小兵

研究生毕业的外孙子葛乾

长情欲说心中事,短文难忆夜台人。谨以此文,献给今年百岁的母亲!也献给母亲的言传身教形成的家风,让我们有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待人处事和团结友爱互助的家风精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是大年初一,在这个充满喜庆和欢乐的日子里,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昨天孩子们都发来视频,和孙辈们都给我拜年,可...
    淡淡的云_f0fd阅读 2,682评论 12 7
  • 第十四章 作者:辜芮珊 黑影被我们彻底击败,当我们都松了口气时,一个身影缓缓从黑暗中走出来。那身影步履蹒跚,仿佛历...
    绛雪翩翩阅读 36评论 0 0
  • 第37期我心光明五福人生班功课模板 班名:五福人生班 班呼:同心同德、正念正行 队歌:《让爱传出去》 价值观:自省...
    静恒定阅读 708评论 0 0
  • 凛冽中,我们踩着在冬季 枯黄中孕育着生机的草丛 去看望已经在坟墓里 生活了好多年的祖先和父母 倏忽都老了一岁 老得...
    小李飞刀_fae4阅读 37评论 0 0
  • 阵阵炮声把我惊醒,第一次是子时的鞭炮齐鸣;后就寂静了,再次醒来四点多,淅淅沥沥的炮声,有远的,也有近邻的…… 大年...
    快乐大拙阅读 1,085评论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