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朋友传言《无问西东》可观,堪比《芳华》,心中窃喜,中国电影百花盛开的春天来临了,好片连连!可我欣赏完此片着实感到它是一部悲催的无头苍蝇式的电影。 如果你专注欣赏:四十分钟前,围绕一个四胞胎儿的奶粉故事;之后,又是六十年代的人物批判,又是解放前的二三四十年代的人物思想迷恾,为国献身。我不得不认了导演的确拍了一部让绝大多数观众看了如坠云雾,找不到南北的电影!
诚然,一部电影从现实追朔到八十年前,反映清华四代学子爱国敬业的精神面貌,需要一个强烈的主题来支撑,但影片布局的四个故事情节及四个人物独立性太强,其间分段的戏份互无顺畅的关联,四个男主角陈生、王力宏、张震、黄晓明就如四个笼子里的鸟,各跳各的,各唱各的,一个女主角章子怡仅涉及其中一个年代的表演,或许是导演为迎合观众买帐给出了多余的陪衫。记得许多精典的电影也采取倒叙回忆的方式拍摄,故事前往往对观众有所交待,慢慢将人的思想情绪渐随历史的镜头带进去,如电影(泰坦尼克号)电视剧(阿信)。而此片如果比做让人阅读一篇短篇小说的话,就是头尾没有呼应,断章取义,东拼西湊吧。真的是“无问西东,乱撞南北”了。
其实,我认为反映一种国民精神,校风之骨,以片中讲述的一段西南联大史料深刻地刻化足矣,关键是人物塑造要感动广大观众,而非一个群体。如果导演的思想仅为一个群体服务,仅为这个熟悉的群体自我感动,那是没有群众基础的宣传。张芳芳自编自导的《无问西东》之所以被禁片六年才得以跟观众见面,想必文化部最初审片时也确存在一些分歧,无外乎两点:一是情节切换太快,跳跃性太强而使艺术表达不完整,各个年代发生的事件过山车式的,假若对各个时代不太了解的人真的看了就是一知半解的;抗战初期,两大历史事件:昆明西南联大的成立,昆明受日本轰炸机的空袭,这在当时都是举国轰动的大事件。二是宣扬的群体仅代表清华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提倡、传承、发扬需要站在时代高度来看待。特别是近百年的的历史。中国知识分子认知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什么?是爱国爱民,是在党的领导下,教书育人,学知以报效国家。影片过多的仅反映了一种知识分子的行为,比如王力宏(饰)驾机与日机对抗献身,比如黄晓明(饰)投身核弹研究,而人物从语言到内心的演技却显得苍白无力,缺发感召力。
电影是为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而服务的,它不是仅服务于某一个群体。所以,一个优秀的编导应该有一个宽广的胸襟尽力去去创作一些让大多数观众满意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应当是“无问西东,真实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