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因为怕输。当然,人人怕输,只是程度不一。但是为何有些人可以坚持有些人却容易放弃?这就牵扯到具体操作层面的不同了。
我们中很多人都是结果论者。结果论者都会倾向于过多关注事件的可能结果,总是要想出12345个重要的意义,若非此,这事就是耗费青春的无聊事。
什么是结果?结果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或事物发展的最后状态,而最后的状态就包含了很多人为的界定标准。就比如学习画画的终点,就是拥有自己流传千古的画作。这就包含了太多的对比在内。一旦产生对比,就会引发人本性深处的竞争。是竞争就会有输赢,有输赢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有逃避。这就是放弃的根本原因所在。
尽管如此,放弃也有不同的表现。基本可以概括为两种:1 不敢轻易开始,即,头脑中一有念头就掐掉;2 做一件事三分钟热度,稍遇到困难就放弃。生活中,我们更多的会关注到第二种人,由于第一种放弃一般都在萌芽中,所以经常被忽略。其实,第一种放弃更多的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使得很多人一生遗憾,因为根本就没有尝试就结束了。老年迟暮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生都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称第一种为“放弃开始”,第二种为“放弃坚持”。
我们今天先着重说说第一种:放弃开始是什么?放弃开始的个性是如何养成的?
试着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情景:头脑中很想做一件事,但是马上又会告诉自己:算了,自己不是那块料。有吗?比如看到朋友圈疯狂地晒跑马拉松,羡慕嫉妒恨,但是会对自己说“他太厉害了,我不行,我不是那块料”。
对,放弃开始的人经常映入脑海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是那块料”。这种思维模式又是如何养成的呢?
“料”,顾名思义就是“材料”的意思。经常用在宝石玉器上,说明材料的好坏、质地。由于珠宝玉器的珍贵,“料”也逐渐用于指代一个人是否可以在某一领域成才。
我们从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想法?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做事的因素只有好奇心和兴趣,孩子会拿起画笔胡乱画一番,拿起笔写着不是字的字。因为在孩子的脑海中只有好奇,没有结果。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对孩子有了越来越多的期待,在孩子继续挥舞画笔的时候,父母就会不经意地设立目标,鸡蛋就必须像真实的鸡蛋,否则就是不对的。然后就会冒出一句“画得不像,你不是那块料,还是好好学习去吧”。
到底不是哪块料呢?为什么我们会用这样一句话来否定对方的兴趣?
这里的料,就是所谓的终极目标了,可以简单理解为成就。比如知名画家,知名演员,拳击高手,著名作家。当我们用终极目标和行业最高标准来要求一个人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在不会画鸡蛋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画作名扬天下? 是的,只有少数人可以名扬天下,那么,我们还努力什么?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两个字“放弃”。为什么?因为目标太遥远,人便会缺乏动力。
这种“你不是那块料”式的思维模式,会深深地影响一个人。在以后的人生中,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本能的思维是:我能做好吗?然后千万个理由告诉自己“这件事是多么的难,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对了,少数人,那么我肯定不是那样的幸运儿。一想到遥远的目标,人就容易放弃。
这种思维让人们产生两种错误认知:
1、容易和别人比而不是和自己比。和别人比,容易看到差距,和自己比,才能看到成长。
2、直接拿终极目标的达成代替成长的过程。一想到马拉松,就想到了42.195km,却忽略了自己半月前可以跑2km,今天可以跑5km的变化。
是的,我们活在一个高标准和严目标的社会,这个社会给予了我们很多无形的约束。只要做某事,我们就会拿这件事的终极目标来衡量做这个事的可能性或者意义。我们不在乎过程,只在乎结果,于是忽略了很多事情哪怕作为一个快乐的享受安静时光的过程,也是值得的。也许仅仅是因为结果论者认为人生就是一场努力走向结果的过程,没有给予人生太多的停留时间。
我以前也总是受到结果论的影响。记得第一次接触瑜伽,是在一家瑜伽馆门口接到发放的小广告,当时,“我不是那块料”的思维模式就起了作用。为什么?一想到瑜伽,我就会想到电视里那些身体柔软的翻转一圈、头部弯曲到脚步的高标准高难度动作。而自己连压腿都做不到,怎么可能身体翻转一圈呢。第一个念头就是放弃。而就在决定不理会之际,被朋友硬拉着去体验一次。体验的那次,才让我明白瑜伽也有非常简单的动作,做完之后身体无处不轻松。之后,我直接办了卡,一直到现在,两年过去了,我还在坚持,并且深深爱上了瑜伽。因为它可以让我很放松,足以。
回想当时,如果我放弃了,那么我就放弃了一个乐趣。那时候,我就犯了错,以目标为导向的“我不是那块料”的思维模式,我以电视上看到的瑜伽老师的身体状态作为了目标(她们本就是人中极品啊),给自己设立了无形的高标准,巨大的差距让我放弃。
此外,回想自己学习游泳也是这样的心路历程。第一次下泳池,吓得趴在泳池边不敢动。看着朋友在水中如鱼得水,第一个想法就是:朋友是从小就学习,我永远赶不上。但是朋友告诉我,“你目前一定赶不上我,但是你明天肯定比今天强”。当我接受这个事实,开始与水接触。慢慢地,我感受到了水的浮力,感受到了水的柔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离岸,开始离开一米,后来离开几米,慢慢地居然学会了游泳。
所以,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着眼于近期目标,减少压力;同时,重点在于着眼于自己的现状和明天,避免和他人比较。凡事和他人比,产生压力;和自己比,产生动力。对比一天前和一天后,发现自己进步了,才会让自己有兴趣,有动力,不容易放弃。
可以坚持的人并不是不怕输,而是他们懂得走好今天的路,让明天的路更好走。他们不在乎走多远,而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走得远。活在当下比期望未来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力量,而这种内在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促进自我成长比攀比他人更容易积极坚持。这也是为何为自己而活的人容易做出成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走好脚下的路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