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故事梗概:
话说这天大家都在吃蟹宴,偏偏凤姐太 忙来不了,就派平儿来要几个拿回去吃。大奶奶叫人送蟹给凤姐,把平儿强留下来。说到各房丫鬟,众人都夸平儿,还夸了鸳鸯、袭人等人。后来因李纨说到伤心事哭了,大家也就散了,往贾母那边去了。袭人趁无人问平儿:月银为什么都没发放。平儿悄悄告诉袭人,凤姐拿去放高利贷了。平儿回来,不见凤姐,却见刘姥姥和两三个丫头说话。旁边放着刘姥姥带来的瓜果蔬菜。谈起蟹宴,刘姥姥算起帐来:这顿花消够乡下一年的开支。刘姥姥等凤儿给赏钱,担心出不了城就说要走,贾母听说留住刘姥姥。平儿和周瑞家引了刘姥姥见贾母。平儿半路遇上两位小厮找她告假。刘姥姥吃了饭,讲了些乡下趣事儿,很合贾母的口味。刘姥姥编故事哄大家开心。最后编出了一个故事:一个十七岁的漂亮姑娘玉茗死了,因父母没有其他孩子,倍加思念,盖了祠堂,塑了像,以慰思女之情。久了,庙破了,塑像却成精,经常变成人出来村里闲逛。偏偏宝玉当了真,第二天还派茗烟专门去找,哪里找得着影子?可他还是不死心,还吩咐茗烟得空接着去找。
下面我们就几个关键点展开聊聊:
一、众丫鬟中的佼佼者
本回,李纨、宝钗等聊起了各房的丫鬟们,提到了老太太屋里的鸳鸯,太太屋里的彩霞,宝玉屋里的袭人,凤姐屋里的平儿。“我们没事评论起人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个里头挑不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好处。”正像李纨说的那样“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凤”。确实,每一房的主人跟前都有一朵解语花。
其实,丫鬟之所以能显出来,与她跟的主子权力也有很大关系,上面提到的“老太太”、“太太”、“宝玉”、“凤姐”都是在贾府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首席丫鬟也注定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自然也会不俗,不过这更与他们自身的能力息息相关。
鸳鸯——正如文中李纨所道:“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他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呢。那孩子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说好话儿,还倒不依势欺人的。”
鸳鸯长相端正,聪明伶俐,她从小就跟在贾母身边,深得贾母信任;她把贾母照顾得无微不至,能想贾母之想,急贾母之急,还敢在贾母面前仗义直言,很有个性,深得贾母喜爱;再加上她为仆十分忠诚,没什么野心,办事还相当稳妥,所以才会变成贾母身边的首席大丫鬟,更可贵的是,她从来不会仗势欺人。这种人品好,还有能力的丫鬟,谁会不喜欢呢!
彩霞——如同本回中宝玉所说:“太太屋里的彩霞,是个老实人。”探春道:“可不是,外头老实,心里有数儿。太太是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他都知道。凡百一应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连老爷在家出外去的一应大小事,他都知道。太太忘了,他背地里告诉太太。”
从上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彩霞应该是属于那种性格内向,话不多但心里有数类型的,为人老实、稳重、可靠。另外,彩霞令我们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她跟赵姨娘走得比较近,还喜欢那个有些猥琐的贾环,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虽然彩霞忠实能干,却始终得不到王夫人的重用。
袭人——正如李纨指着宝玉所说:“这一个小爷屋里要不是袭人,你们度量到个什么田地!”
袭人为人老实可靠,服侍主子特别上心,跟了谁眼里心里便只有谁,对主子忠心耿耿。她善解人意,很会为人处事,处处忍让,以和为贵。袭人看似很会守拙,实际长着心眼儿,她不仅抓住机遇,和宝玉初试了云雨,还讨得了王夫人的喜欢,为自己的将来谋划了一片大好蓝图。
平儿——李纨嘴里的平儿:“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作奶奶太太看。”“ 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 “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
平儿长相标致,聪明能干;处事圆滑,心地善良,怜贫惜弱;为人胆大心细,考虑事情周全;情商很高,忠于主子,还懂得进退。
平儿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丫鬟,深得贾府上下的人心,只可惜她是凤辣子身边的人,又没有姨娘的身份,只能每日在夹缝中挣扎求生。
从本回前半部分我们还可以看出,大奶奶李纨特别喜欢平儿,她不仅把平儿留下来吃螃蟹,还对其“动手动脚”,让人看上去甚至觉得她们有些暧昧。她替自己身边没有平儿这样好的丫鬟而自哀,话里话外似乎有刻意贬低王熙凤,抬高平儿的嫌疑,似乎有挑拨离间的意思,她表面上看着和王熙凤关系融洽,其实私底下她们也是明争暗斗着,大概她对王熙凤夺走本该属于自己的管家地位,还是有一些不满。这里,我们借着她酒后失言,感受到了她守寡的孤苦无依之感,也多少窥探出了她的小秘密。
二、凤姐敛财的手段
本回,借着袭人和平儿聊的悄悄话,我们知道了王熙凤放高利贷的事情。
众所周知,王熙凤可谓是机关算尽,可以说是贾府最会敛财的人了。我们纵观全书,她敛财的门路可不止放高利贷这么简单,简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倚权仗势,包揽诉讼。
比如前面几回说到的,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一事,她不仅仗势欺人,包揽官司,因此敛了一笔财,还害死了一对儿苦命的鸳鸯。
第二、滥用职权,收受贿赂。
例如前面几回,贾芸和贾芹为了在荣国府谋一份差使,都要先送礼贿赂凤姐;就连王夫人屋里的金钏儿死后,为补那一两银子的空缺,在王夫人府上伺候的丫鬟的老娘们也纷纷跑来给王熙凤送礼,这些都是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的证据。
第三、挪用公款,放高利贷。
王熙凤是出了名的爱放高利贷,从这一回平儿和袭人的对话中,我们得知:王熙凤从几年前就开始放高利贷了,一年不到获利竟达上千两银子。她放高利贷的本钱来自各房的月钱,经常晚发月钱给大伙儿。这次更过分,她居然连老太太和太太的月钱也敢动,要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能给大伙发月钱。
可见,王熙凤这胆子是越来越大了,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要知道在清朝以及其他朝代对高利贷都有严格管制,违者可判重刑,以至死刑。
王熙凤放高利贷的事情,其实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只不过因为她管家掌权,大家敢怒不敢言罢了。后面贾府被抄家时,契约等赃物很可能一并被搜查出来了,这也使得贾家罪加一等,更让王熙凤声名狼藉,最后难脱法律制裁,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按理说,王熙凤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已经不菲了,那么她拼命敛财到底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她只有巧姐一个女儿,早晚要嫁出去,根本指望不上。而贾琏还是个既好色,又靠不住的丈夫,在她看来,也只有手里有钱心里才会不慌,也就是说只有金钱才会给她带来安全感,所以她敛财其实还是为了给自己养老,这或许就是王熙凤这个脂粉英雄的可悲之处了,终究是白算计了一场。
三、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这也是本回的标题,刘姥姥来送蔬菜瓜果,本来想等凤姐给了赏钱趁天黑之前回家,可偏偏凤姐和贾母都留她住一晚,于是她在平儿等的带领下见到了贾母和众人,为哄贾母和众人开心,刘姥姥信口开河编了下面三个故事。
1、白裙子女孩雪地抽柴
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有人说这个故事暗示着宝钗的结局,只可惜故事还没讲完,贾府南院马棚里就着了火了,贾母觉得是因为刘姥姥讲到柴火不吉利,后面只好换成第二个故事了。
2、老奶奶感动菩萨,菩萨赐其孙子。
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
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
这个故事,乍看好像稀松平常,不太出彩。但好像有所指:九十多岁的老奶奶,似乎在暗指贾母;十七八岁死的的儿子,好像也在指向早逝的贾珠;十三四岁聪明伶俐的孩子,有些像在说宝玉。
这个故事更像是刘姥姥特意迎合贾母等贾府女眷,讨她们喜欢的。因为贾家长辈多信佛,也盼望能多子多孙。
只有宝玉不太喜欢,他觉得男人都是浊物,生的应该是女孩才合理。
3、善解人意的刘姥姥又为宝二爷量身打造了第三个故事——茗玉小姐因病早亡。
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
这十七岁一病而亡的茗玉,也许是暗写黛玉的结局也是一病而亡也未可知?黛玉死后,宝玉万分悲痛,思念到不能自已,遂派人为黛玉塑像盖庙,香火供奉。
这些信口开河的故事,虽然可能是刘姥姥顺口胡诌的,但应该以她平常的所见所闻以及农村生活所经历的事情为基础而改编成的,作者巧妙地把它们糅合嫁接到一起,并用设置悬念的方式,环环相扣、妙语生花,哄得贾府这一大家子的欢心,还为自己赚了个钵满盆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为人处世的智慧与随机应变的能力,着实令人佩服。
更妙的是,作者借着刘姥姥的这个人物,既成功塑造了一位深谙人情世故的乡下老妇人形象,又巧妙地借姥姥之口将后文重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在不经意的谈笑间,隐隐写出,似乎有所指,又只能是猜疑,给观众留下了悬念。
更好笑的是,宝玉居然把这个故事当真了,非要寻根究底,专门派茗烟带了几百钱去寻找纪念茗玉的那个破寺庙。茗烟找了好久,一直找到天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破庙,可是庙里供奉的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不过宝二爷并没有放弃,他先是骂茗烟没用,又安慰茗烟一番,让他改日闲了继续去寻找,说找到不仅能积阴骘,还会重重赏他。
下回茗烟是否能帮宝玉找到供奉茗玉的那座庙呢?
这正是:
刘姥姥信口开河胡诌故事,
情哥哥刨根问底为寻寺庙,
苦茗烟东奔西跑难有收获,
拙诗语乐此不疲瞎写感想,
众看家劳心费神阅读此篇。
总之大家都辛苦了,我们下回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