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用大山,青松来比喻父亲。我找不到一个比较准确的词来形容我所认为的父亲的形象。从小父亲就给我一种压抑感。他对我们很严厉。我们很怕他。小时从学校回来进门第一句话必然是喊妈。妈倘若不在,和爸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
记忆当中我还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见爸有空坐下来就缠他给我讲故事,然后给他唱歌跳舞。可他好像就没夸过我。
再后来上学了,我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有一次考了第二,父亲骂了我一顿,说我骄傲了。那时还小,不知骄傲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自己好像干了什么丢人的事,让父亲不高兴。
父亲是一个勤快的人。天不亮就从池塘里挑两桶水回来。他挑满了一缸水,见我们还没起床,就二话不说,直接用棍子打上来。我们几个小孩惊魂未定。他又开始骂我们懒。
他总是早出晚归,常年如一日的在地里干活。每天把日头从东山背到西山,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默默承受着生活给他的重担。他脾气不好,从来不和我们好好说话。童年的我对父亲的印像就是他是这个家的天,我们得看他的脸色行事。他有绝对的权威,他不往饭桌前坐,谁也不敢动筷子。
后来长大了,读了许多书。才知道中国是个讲礼仪的民族。所谓三纲,父为子纲是其中一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还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还有含怡弄孙。这都告诉我们父亲是不能宠儿子的。父亲亲近不得。更甚者有无仇不成父子之说。原来父子是前世的仇人。这样看来父亲对我们严厉是应该的。
后来,又看了许多文章。才发现自古以来,中国的父亲是不陪孩子成长的。你看皇子们都是嬷嬷在管,除了太子,其他皇子很少见到他们的父亲。恐怕皇家就没有父子之情。大将军驰骋沙场,也不会长久地在家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教育儿女的重任总落在母亲的肩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不知道孟父,岳父何在。民间就更不用说,他们迫于生计,那有闲情逸致去管理教育孩子。许多人都是由母亲教育长大的。所以父爱是缺失的。
长久以来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中国式父亲。他们只看重自己的尊严,以权威来压制孩子。父子关系是不平等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就是严格要求。你做的再好,他都不会去夸你。尽管他心里偷着乐。他口里还是一句糟糕透了。父亲做错了事从来不会对儿女说对不起。你可知道这种近乎苛刻的严格会给儿女造成多大的伤害。我本来很优秀但就是不相信自己能成大事,因为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一句,孩子,我相信你能行。
直到我自己有了孩子,孩子的父亲从来没有好好陪陪孩子,他总要翻盘。他要事业成功。给孩子赚钱,却从来不花时间和孩子沟通。孩子长大离家,从来不给当爸的打电话。除了要钱。
其实最好的爱是陪伴,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每一个人的灵魂和人格都是平等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首先建立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维护父亲的权威。其次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沟通交流。多鼓励孩子。再次,不能一味地溺爱。要有原则。
看过汪曾祺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对父子之间是互相尊重,互相体贴,互相成朋友,称兄道弟的。窃以为这是最好的父子关系。
父亲对儿女的教育,应该是身教胜于言传。凡事给儿女做出榜样。让孩子引以为傲。呼吁天下的父亲对儿女多一点温和,耐心和陪伴。你的爱会让孩子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稳,更顺,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