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咨询,孩子一年级,这周老师把一个朗诵的节目第一个派给孩子了,另外一个还在班里两个人中犹豫了一下,但是周末带孩子读孩子却不愿意读,当时妈妈很生气,很着急。
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常见,正常人的思维就是老师这么看着我们家孩子,那我们家孩子一定很优秀,在学校很不错,不然怎么第一个就给了孩子了呢,那我们家孩子肯定也会很有能力,读这个肯定没有问题,所以周末的时候,就想着来,一起来读吧。同时还会想着,这个是老师指派你的,你自己的任务,妈妈只是给你帮忙的哟。
结果呢,却发现孩子不干了,不愿意读了。妈妈又急又恼,妈妈也知道要尊重孩子,想着是现在读还是现在玩呢,那孩子的选择肯定是玩,妈妈又担心,如果玩去了,就不可能读了,就没时间读了。
心理咨询师来分析
首先,这里正常人的思维当老师把节目第一个派给孩子的时候,家长的心理发生了得意洋洋的心态,这一心态和荣耀让妈妈对孩子的能力产生了高期待。
其次当孩子出现不读的时候,妈妈没有读懂孩子不愿意读的原因,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是孩子当时状态不对,困了,饿了,也有可能是和家人产生不良关系了,还有可能是觉得内容太多了,有畏难情绪。
怎么解决
1、对于高期待,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降低期待值,开心是一回事,可以对孩子的这一消息给予羡慕的眼神和投入崇拜的眼光,这个时候真正欣赏到孩子。
2、对孩子能力要有正确评估,看看孩子一次能静下来多久时间,10分钟还是20分钟,能读多少内容,要有一个合理的预估。
3、在要和孩子一起读之前,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商量,准备什么时间读,分几次读,每次读到哪,要不要帮忙标拼音,要不要录音,读几遍,也可以孩子读一遍,妈妈读一遍。
4、如果第3点没做到,就按照上面出现的状况,可以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做到共情,排除孩子的身体需求,然后就理解孩子畏难的情绪,害怕、担忧、着急等,等孩子情绪好了,再和孩子一起进行第3点的程序。
和妈妈沟通,妈妈说因为孩子前段时间去参加了一个朗诵的比赛,影响到了期中考试的发挥,所以害怕她因为这个朗诵影响到了期末考试。
我:是你害怕还是孩子害怕
她:是我害怕
是的,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想法无形之中加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也是这个情况
所以分析一是我们如何看待考试,二是如何平衡考试复习和诵读的时间
当我们的关注点在这上面时,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是在这之前,还是妈妈自身担忧害怕的情绪需要处理。
这个案例中涉及目标分解的过程、执行的思路和共情的心理知识点,看上去的心理学问题,可能也涉及如何分解目标的管理思维,所以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单凭一个学科的知识总会有失偏颇,只有多学科交融才能比较全面,将事情做对做好,彼此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