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今天是除夕之夜,还有120分钟就要跨年了,首先预祝大家鼠年有“鼠” 不尽的收获,“鼠” 不尽的幸福,“鼠” 不尽的钞票,“鼠” 不尽的美满生活。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年味,不知道现在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年味越来越淡呢?
再也没有了以前小时候的期待,更多的只是惆怅,是成长的必然么?
还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大年三十初一初二这几天。
大年三十是一桌子好吃的菜,汤米粉,爆炒鱿鱼,萝卜炖猪骨,芹菜炒鸡肉,辣炒肉片,蒜苗炒鸭肠,小炒青菜,必不可少的还有红烧鲤鱼等等,那时候就感觉一天里最好吃的都在这桌子上,虽然那天一般都吃的不多,但是看到一桌子好吃就感觉很幸福啊。晚上还有五彩的烟火,把整个天空都照亮了就像白天一样,那时候还兴奋得睡不着觉,只期盼着赶紧天亮。
大年初一高兴地穿着一年一次的新衣服还有小背包,天微亮就开始冲着爸妈喊恭喜发财拿着红包,牵着早已等在门外的小伙伴一起去各家各户敲门拜年,那时候也不知道金钱的概念就觉得拿到一个红包就可以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老奶奶老爷爷还会给我们揣几个糖果和饼干。揣着一兜子钱的我们感觉挣钱也没有什么难,那时候就感觉就好像拥有的全世界。
大年初二就是回娘家。羞涩地和各个不知道什么辈分的亲戚喊着恭喜发财,人家往手里放红包的时候还不忘摸摸头说快点长高长大的祝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过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新衣服也不再守在楼顶看烟花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新年开始赖床不起也不再好意思说那句新年好,恭喜发财…
我曾经以为这是成长的必然,直到我最近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年味越来越淡,其实年还是那个年,只是时代变了,我们过年的方式还没有变,我们还是怀念的是曾经的年味。这里提到一个关键词就是“仪式感”,从心理学上讲仪式感指的就是有意地改变环境,使其更加符合自己内心的表达。比如说一些纪念日的仪式,比如结婚仪式,比如升学仪式,再比如我吃饭前还会摆盘的仪式,到一个地方的拍照留念仪式,还有聊天时的表情包结束对话的仪式。仪式感的问题别人都说的很多了,经过和朋友们的一些讨论之后,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不一样的。
观点很多,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
我很赞同一个观点,诉求不同。
我一直倾向于说人的一生是分成很多阶段的,每一个阶段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诉求也会不同。
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森独具匠心地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和人类学语言融合,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2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儿童期(2~4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50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50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在这里,我们不去仔细分析每个阶段的内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去探究其中的深意。也就是说从学龄期到青春期,我们的主要诉求是自我,渴望得到肯定,得到认同,所以小时候我们通过行动得到的肯定和回报就可以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家人一起准备的简单家常菜,早起挨家挨户拜年收到的不论几何的红包,亲自点燃的五彩缤纷的烟花,我们就感觉到很幸福了;而进入到成年早期我们更讲究的是一种感觉,于是我们开始埋怨冰冷的屏幕与管控的烟花并不能给我们年味的感觉,但是每一种结果背后其实都是我们的选择,我们明明可以和爸妈一起购置年货,准备年夜饭,一起看春晚,和以前同学朋友来个短暂的小聚,这些给予我们年味的感觉我们是可以获得的,可是我们却有很多理由不去做。
或许在我们埋怨时代变得冷酷无情的时候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我们的诉求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再次感谢2019有你们的陪伴,是你们,让我们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希望你们能喜欢。
2019感谢有你,2020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