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
现在职场中存在“工作崇拜”的整体倾向,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还有如下观念:“工作是人生的主战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根本不可能实现”“休息和玩耍,是对工作时间的浪费”等等。
如果你也有其中的一些观念,说明你也陷入了一定程度的“工作崇拜”。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工作的重要性,但这种想法的确会给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一方面是对身体的伤害。疯狂的工作会让人忽视自身健康。
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有80%的员工因工作压力过大而患病,在中国也有70%的职工处在亚健康状态。
每周工作超过55个小时的人,和那些只工作3.5至40小时的人相比,患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会大幅增加。
有时我们因工作熬夜,第二天起床都会感觉昏昏沉沉,头脑反应都变慢了,反而更容易出错。
“工作崇拜”的另一方面影响,在于人际关系。
工作压力过大,会让我们和身边人的关系变得紧张,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慢慢变得疏远。
尤其在企业的管理层中,因为工作太忙而失去婚姻的人并不在少数。
在这样的职场风气下,人们很容易进入过度工作的状态,影响到身心健康、家庭、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答案并不难,用高效能的工作方式代替低效的努力。
那么到底什么是“高效能工作”呢?具体来说,它包含三个内涵。
第一个内涵,人生成就需要多面定义,也就是说,人生除了工作以外,还有其他的领域。
有的人总以为事业上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忽视了家人朋友、社会活动和身体健康。
可我们想想,如果一个人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结果却一身伤病,家人和朋友也不理他,这样的成功有多大意义呢?又能持续多久呢?
所以说,工作不是全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值得注意,当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不错的成果以后,职场上的成功才会变得可持续起来。
高效能工作的第二个内涵是,工作需要适当的自我约束,让事业和家庭处在平衡中。
我们的时间精力、思维创造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必须做出选择,决定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把时间用在哪里等。
通过这种形式的“聚焦”,我们可以有效约束工作时间。
在工作之外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成天抱着电脑与手机,而有更多时间去陪家人、会朋友,愉悦自己的心情。
我们还可以学习、思考,为自己充电,提升思维,变得更有创造力。
第三个内涵是生活需要紧张的工作,也需要充分地休息。
简单来说,就是除了工作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休闲愉快的活动,比如音乐、游戏、艺术等等。
它们并不像工作那样,每件事都计算成本收益,或者必须得到多好的数据成果,有一些甚至需要我们主动花时间花钱去做。
在有些人看来,这些活动是一种“享乐”,是“不务正业”的一种表现。
可事实上,它们是必要的。它们提供了好心情,让人心情愉悦,大脑放松,得到充分休息。
正因为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维持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总之,我们说的“高效能生活”不是单一、封闭的,它不倡导唯一的价值观;而是综合开放的,强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取得进展。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那些越高效的人,往往越擅长调剂生活。
他们不会过分用时间来堆砌成果,而是用效率来扩大成果,他们更重视“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