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 · 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文中的农民帕霍姆为了买到尽可能多的土地而不停地走。 因为买卖双方约定从清晨到黄昏他走过的土地都将属于他,帕霍姆为此拼尽全力,最终力竭而死。 这篇不长的小说如此结尾:"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 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这一句话犹如晨钟暮鼓,让人心生无限感慨。
这篇小说有一个稍带讽刺却又意味深长的名字一一《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同时也提出了几个问题: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多少土地才能让他感到满足和幸福? 抑或一个人需要多少钱? 多少钱才能让他感到幸福和满足? 问题从被提出的那天起,便萦绕不去, 纠结百年,然而从未有一个足以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 显而易见的是,在一个人、 一个国家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总是无法回避的。 今日中国,我们的财富已经多到自已都无法计量,而社会各个阶层却层却普遍缺乏幸福感 旧问重提,,更觉尖刻、 急迫、 咄 咄逼人。
改革开放以来, 整个中国社会自上前下对财富的渴望近乎宗教般狂热,然而 “一切向钱看” 的单一价值观使得本该为人称道的财富积累过程显得那样患蠢短视, 恶果明显: 为了钱,可以无规则、 无道德、无底线。 更可怕和令人绝望的是,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
贫者生怨,富者不安。一如古老传说展现的那样,疯狂的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想象中的东西:幸福,归属感和尊严。
我们不无悲观地看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当下的中国,对财富有那样强烈的向往;也没有哪个国家像当下的中国,财富与幸福之间存在着 如此大的对立。 贫穷注定无法得到幸福 然而,,认为有足够多的钱便能幸福的观点也被证明是南辕北辙。 中国人需要多少钱才能幸福 已成为一个十足的伪命题,我们已到了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幸福”这个命题的关口。
让人欣慰的是,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开始从不同角度加入这样的思考,他们以各自的努力去破除之前“金钱万能”留下的种种弊端。 他们不再视金钱为第一准则, 而是把它还原成觅得幸福的众多途径之一。
幸福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财富的拥有者能否自觉节制欲望,不把过多的注意力浪费在钱上。 李嘉诚曾, 他认为最幸福的事,是老两口开一家小店,打烊后在灯下一起数钱。而托尔斯泰则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些物质或精神富有的人总能为我们指出人生真正的幸福之道。
一种健康合理的财富观,需要社会各阶层不断地努力,从 而以寸进之功,破除积重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