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心理学很强调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性格、行为模式、价值观、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其实,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说是童年塑造的。
小时候我们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不由自己决定。家里的经济条件、父母的健康观念、对营养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饮食结构,也决定了我们是否有机会接触运动、是否习惯早睡早起,是否懂得在生病时如何照顾自己。
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有人天生强壮,也许是因为有一个从不缺牛奶的童年;有人总是偏瘦,或许是因为小时候那碗饭里只有一小块肉。身体的模样,不仅是遗传的,也是一点一滴生活习惯的结果。
而我们的精神,也被这样地,一点一点塑造着。
家庭的氛围,是不是安全?父母的情绪,是不是稳定?爱,是不是无条件的?理解,是不是常常缺席?我们学会了说话的方式,学会了如何面对冲突、面对自己,也学会了害怕、不敢、不去想太多。
但好消息是:我们已经长大了。
长大意味着我们可以开始照顾自己的身体,不再全然依赖于过去。我们可以选择吃什么,可以学习怎么运动,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同样地,我们也能重新养育自己的精神。
也许过去,我们缺的不是蛋白质,而是理解和接纳;错过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一次被支持的机会。我们可以为此难过、可以承认它真实存在——但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困在回忆里,不必总是在原地责怪,也不必继续带着那些遗憾过活。
心理学的镜子,是让我们照见过去,不是让我们住在过去。真正的成长,是收起镜子,开始走路。
我们现在可以自己去买面包了,可以参加想去的活动了,可以成为小时候渴望的那种大人了。
过去无法重写,但人生可以重新修订。我们可以从现在起,成为自己的养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