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写景色,总是能把人代入那种环境。她写世钧和曼桢靠在围栏上说话,写道:“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像一颗自净莲子似的月亮,四周白漾漾的发出一圈光雾”。又如“马蹄得得,在雨夜的石子路上行走着,一颗颗鹅卵石像鱼鳞似的闪着光。”
此外她也擅长写离别,每一次分别都会让人觉得人物之间的感情更进一步。他写世钧和曼桢告别,世钧是说走就走的,但是经过几家门店后,他又回头看了看,发现曼桢还站在那里,曼桢发现了他的回头,于是一转身回到了屋里,这时候轮到世钧在原地发愣了,由此可见,他们俩此刻心中已经有了彼此,随着接触的加深,情愫已经暗暗生长。写叔惠与翠芝分别,叔惠也是转身就走,翠芝在原地愣了一会,当叔惠转身问他门牌号时,发现翠芝满脸泪痕。为什么翠芝会哭,因为她已经发现自己对这个人是有好感的,但是家里人却一直撮合着让她与世钧在一起,当然叔惠也喜欢这个女孩,却怕她是一个娇小姐,加上自己出身微薄,所以他是没有自信的。
一场场离别,张爱玲会结合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赋予他们特定的动作,每一个细节又体现着人物的感情转变。但是张爱玲从来不直接写——我爱你,而是慢慢的,慢慢的,让人物自身靠近,寻找机会,让磁场相同的人产生微妙的反应。她写曼桢为世钧收拾行李,“箱子自动的扣下来,正斫在曼桢的手背上。……世钧便去帮她扶着箱子。他坐在旁边,看着他的衬衫领带和袜子一样一样经过她的手,他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从这里开始,世钧从一个喜欢意淫的人慢慢的转变为喜欢,这是一种感情的无意识萌发,所以张爱玲也很擅长写那种真正的爱情。
第三四节,叔惠陪同世钧回到了家乡南京,于是一场关于新老一辈的婚嫁问题开始上演。世钧的母亲担忧着儿子的婚事,极力撮合他和发小翠芝,而翠芝对世钧并不钟情,相反遇到叔惠却对他有了感情。翠芝的母亲石太太嫌贫爱富,看不上叔惠,五十翠芝也觉得“她和世钧固然无缘,和他呢,因为环境太不同的缘故,也是无缘的。”这是一种基于出身的考量,她明明喜欢着这个人,却要压抑自己的天性,这也注定了日后她的悲剧,从此还可以看出,处于婚姻阶段的男女,总是不自觉的把身边的异性作为考量对象。叔惠有时候显得很豁达,他先前认为翠芝并不是理想的妻子,但是可以做个朋友,因此他心生感叹“在风气守旧的当下,不做朋友则己,一做朋友,马上就要谈婚论嫁,若是谈到婚姻,他这样一个穷小子,她家里固然是绝对不会答应的,他却也不想高攀,因为他也是一个骄傲的人。”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婚姻是论门第的,一个人的出身会让他引发一系列的联想,人们不会因爱情而选择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门第观念,这种论调在当下也不可攻破。
世钧的母亲沈太太是个传统观念很强的人,他非常疼爱儿子,有时候又忽略了婆媳关系,她的大儿媳又显得精明算计,一家人的关系并不如想象中的融洽。
张爱玲自小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曾受后母虐待,所以她笔下的女子大多命运悲惨,男子大都没有男子汉气概,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活着,也矛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