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有幸读了《曾国藩家训》,不禁为他的家书中蕴藏的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所倾倒,并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最近我又读了张宏杰老师关于曾国藩的集大成之作——《曾国藩传》,在感叹他的传奇人生的同时,也了解了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曾国藩,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很高。
曾国藩的成功秘诀
他出身平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
但是,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他的人生经历,一路奋斗的精神成长,以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都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凤。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任务,绝不睡觉。
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又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多次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从曾国藩的成功经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发现了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作为一个笨人,我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
“尚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
孩子们的成功经历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几个学生的成功经历。
杨小燕同学背书总是最快的一个,同学们强烈要求她分享背书的秘诀。她说每次背诵前她总要把要背的内容读上几十遍。同学们都以为她说错了,应该是十几遍吧,她坚定地说,就是几十遍。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但就是这样的苦功夫,这样的笨拙,让她成了学霸。
张鹏林同学,又名张优秀,他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了如指掌,应同学们的强烈要求,他给孩子们讲三国故事。他并不是准备上三个、五个或者八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而是让大家点。就好像到了餐馆,你点哪道菜都可以,同学们开始还半信半疑,他们就点了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空城计、三英战吕布、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等,故事中的地名、人名、每个大将用的武器他都说的准确无误。这时候我才明白,张优秀可不是随便叫的。问他把《三国演义》看了多少遍,他说,凡是无聊的时候就拿出书来看看,于是,无聊的时光就变成了快乐的时光。
杨立彬同学的文章写的特别棒,几乎每一篇都是范文。她说小时候她也不会写,但她习惯每天写。小学低段她每天只能写一句话,到了高段她能写一段话,到了初中她每天晚上都能写几百字。而且她还写了几本书,有的是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就放那儿了。她说写文章就是消遣,就是休息,每当拿起笔她就文思如泉涌,挡也挡不住。
其实这个孩子真的算不上聪明,上个学期,她已经是学霸了,但她背书总是很慢,课堂上提的问题也是很简单的,有时候甚至是很幼稚的问题。但她每一堂课都认真听讲,每一次作业总是认真写,看看她的作业,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再看看她的练习册,你能看到她思考的痕迹,能看到她思维的过程。前一段学习《大雁归来》时,大家都不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好几个同学是理解了,但就是说不出来。她的回答堪称教科书,赢得大家一片掌声。
有一次她又写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我说她得了我的真传,文章中虽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在平淡的叙述中,在平凡的故事中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一个孩子说,我真怀疑她是不是她妈亲生的,另一个孩子说,我怀疑她是你的私生女。虽是调侃,也能看出孩子们对她的认可。
从她身上我们也能看到笨功夫的靓丽光环。
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那些肯下笨功夫的人,成功离他们就不远了。
我的笨拙的读写经历
其实,我也是一个十足的笨人。
记得1999年,我要参加普通话考试。因为我基础不好,家乡方言太重,为了拿到好成绩我就下了苦功夫。那年整个暑假都在家里练习,每天坚持听中央电视台的广播,纠正发音。有一本小册子,册子上有几十篇散文,我就反复读,反复练。还有三十篇口头作文,我把口头作文变成书面作文,一遍遍练习。考试要求语文老师必须达到80分以上,结果我考了92.8分,一级乙等。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下笨功夫的结果。
曾经在很久以前我一直喜欢写点什么,刚开始同事们也说不知道我在文章里想表达什么意思,我笑着说,我的文章像意识流小说。最近十多年我一直坚持记录,写下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和感动,也写下了几十万字,有时候我也不明白我这样执着到底是为了啥。有一次我对老母亲说,同事和朋友都说我文章写的好,她问我,有钱吗?我无言以对。直到前一段时间我的一篇文章《勤俭、坚强是你的两张名片》在陕州区纪检委组织的“我的家风故事”征文中获得佳作奖,并获得了300元奖金(之前也有一些稿费)。一个朋友也是我之前的同事,她说我的文章比前些年写的好了。我知道这是坚持读书和记录的结果。
读是写的源泉,如果你不读书,就会被掏空,写不出有思想有韵味的文字来。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的。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
也许我们穷尽毕生也无法达到曾国藩的高度,不能成为一个圣人,但我们可以让自己优秀一点再优秀一点,这样就可以实现从笨人到佼佼者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