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说点什么,沉默了这么久,陪娃备战杯赛,潜伏于各个和奥数相关的论坛,看家长们磨拳擦掌,磨刀霍霍,全力以赴备战即将到来的“中环杯”和“小机灵杯”,我心底里渐渐涌起阵阵焦虑。原本只想让女儿去露个脸,碰碰运气,可现在连碰运气的想法都没有了,我意识到必须实战,真刀真枪地干。几次直播课下来,以为女儿对近半年的奥数已参悟透彻,可当我拿到四处寻来的真题时,女儿的反应竟出奇的冷淡,全然不像个什么都不怕的初生牛犊,只淡淡地说:“放着吧,我一会儿看。”一会儿,我再推门进去看她,她竟然困得要睡着了,才20:30啊,平时不都是22:00后才睡觉的吗?这情形让我担忧。我仔细研究了题目,其实有近一半的题目我也找不到思路,需要翻阅很多学过的笔记才能做出答案;问孩子她爸,一样做不到全对,他可是名校硕士哦,曾经多次数学考满分的那种尖子生。我终于理解了女儿的“困”,那种“困”是失望啊,是无力啊,是厌恶啊......
一直以来,看女儿在数学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好。她喜欢做难题,喜欢玩思维游戏,喜欢逻辑推理,还曾经自诩是个侦探家,能侦探出班上谁说了假话,谁说了真话,谁说了半真半假的话。我天真地以为她是块学数学的料子,所以才送她来某机构学奥数,没想到半年的学习生涯,表现差强人意,上课不提问,课后不刷题,课前测课后测都不闪亮,原本有的对“动脑筋”题目的好奇劲儿也荡然无存了,只是在机械性地应付着学习流程,回报着我陪读的辛苦。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她说“别人很小就来学了,学的早,又学的多,我再怎么努力也跟不上......”女儿哭泣着,满脸的委屈。我的心隐隐作痛,这是在抹杀她对数学天生的兴趣吗?我不知道什么叫高智商,同等学习条件中出类拔萃的即时掌握型选手算高智商者吗?通过努力刷题擅长考试的高分型选手算高智商者吗?奥林匹克到底在选择什么样的数学型人才?都去当少年大学生吗?都去从事数学创新和研究工作吗?直觉告诉我这些都不是。那么,我们为什么涌入波涛汹涌的奥数大军中?为什么流着泪让孩子忍受这份煎熬?为什么眼看着孩子对数学的兴趣由浓变淡直至厌恶?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看似傻瓜的行动?
想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小升初,我也是一年前才知道的。小升初是个沉重的话题,名校和菜校之间的悬殊把很多家长都逼上了择校的辛酸历程。为什么要学奥数?为了拿杯赛获奖证书;为什么要拿这个证书?为了进名校;为什么要进名校?为了娃沐浴名校的校风校训,最终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价值观正向的青年。即使不进名校,也要进一个有一线希望考得好大学,校风纯良的初中学校。教育资源如此不均衡,怪不得那么多家长含着泪也要把欢喜于在户外蹦蹦跳跳的小娃娃送进森严的奥数军营中,那么多家长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拽着步履沉重的小娃娃奔赴杯赛考场。
奥数很神奇吗?是的,它里面确实有一些让人脑洞大开的拓展思维。奥数很难吗?是的,它综合了多个知识点,让人在短时间内整合要点,把知识点拔高拔尖。奥数很有趣吗?是的,有些孩子在课堂上被动画逗得哈哈大笑。但是,别忘了,大多数孩子学奥数是为了考杯赛,考试可是严肃的事情,很多孩子因此而丧失了对数学的信心。我们期望能够把部分有趣的奥数思维加入到中小学教材,让所有孩子都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但我们不希望把奥数杯赛证书和名校小升初挂钩,让刷题高分生成为名校的主力军。真正的数学高手应该是有兴趣探索数学,有毅力攻克难题,对数字敏感,善于推理,思维缜密的选手。那些靠刷题猜题背题目而获得高分的选手充其量不过是被杯赛捆绑的工具而已。全民奥数,是可笑的,又是可悲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失败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