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话题,让我陷入了反思。
人民日报——允许孩子“磨蹭”,静待花开。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长大了会变成温润如玉、情商超高的人。但很可惜的是,这样的节奏被家长打乱了。
“磨蹭”是孩子的天性,因为他的大脑还没连起来,俗称开窍,即使你催他、吼他、唬他、责备他、拉他、扯他,甚至烦燥了踢他,他也做不好当下你要求他做的事。
这是因为孩子的哭声已经诠释了他的无助,他特别想做好,但是小脑袋已经被吼的短路,他变得不知所措,只能可怜巴巴的看着你。
所以父母要学会等待,给孩子可以慢慢来的耐心,你便会发现,他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快,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教的太多,等的太少,孩子慢慢就厌了烦了。
磨蹭其实是孩子的必经阶段。只有当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感受“时间”、感受按时做事情的规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回想孩子小的时候,因为求快,我曾经替孩子做了好多事。
怕上学迟到,替他整理书包物品,以至于到现在有时孩子丢三落四。
看孩子错题整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我来帮他整理。一遇到类似整理错题的任务,孩子总是茫然,让他失去了由无序到有序的体验过程。
一分钟内输出n个任务,让孩子直接趴窝,啥也不想干,只想静静。
记得有位朋友和我说,养育男孩是个trouble,我半信半疑。在养育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和女孩相比,男孩小的时候,的确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陪伴。因为人类大脑的发育,决定了男孩的大脑要比同年龄段的女生晚发育半年以上。所以男孩建议晚上学。
如今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所有的事情都想自己做决定,自己来。虽然有些事情启动的比较慢,但是是他自己完成的。他自己满意就很好。他的口头禅就是"让我来"。虽然让我很不适应,但是想到沟通的本质是尊重与合作,树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是基础。慢慢来,多等等,让孩子在自我探索中,找到自己的节奏,相信孩子一定行。
等待艰难、但很值得。
默默耕耘、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