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女儿的高中入学申请时,我需要回答一堆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过去的一年,你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很自然的,我先看到了外在的变化,那便是颈椎不适增加、白头发得越来越多,已经快藏不住了、牙龈萎缩,可能要拔牙和补牙、更加的早睡(因为晚睡第二天会精神很糟糕),更加的注重健康。
我粗略理理这一年读和听的书,发现除了我喜爱的心理学、时间管理、收纳书系外,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很多关乎健康的书系。比如,我听了徐文兵老师讲《黄帝内经》,我看了李辛的《儿童健康讲记》和《经典中医启蒙》,还有许姿妙老师的《病是教养出来的》,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
健康类书系的阅读其实非常有意思,它帮我看到“万法归一、大道相通”,那些时间管理和家庭教育的理念,在健康类的书籍中又被反复的印证和强调。
李辛是我很佩服和喜爱的作者,最初喜欢的是他写的《儿童健康讲记》,也因为这本书,促使我坚定的把孩子送到华德福的幼儿园和学校。李辛学贯中医、西医、西方心理学和传统文化,他的书习惯打比方举例子,比如他经常用北方的热水供应系统来打比方,炉子比喻我们下焦的能量有没有,管道是我们的经络通不通,能不能把能量传导到全身各地。这样的比喻质朴而接地气,简明易懂。
《思考中医》是刘力红老师十几年前的著作,作者专注研习运用中医多年,师从各路大咖,并是著名编剧家六六的师傅,一直在推广中医和公益的路上走得很深很远。
《病是教养出来的》是台湾的许姿妙医师所著,她是一名华德福的医师,从人智医学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明白神魂志意魄及由来
李辛认为父母两种生命力合在一起谓之“神”,神又分元神和识神。元神是灵光,是先天的神的那部分,识神是后天教育和训练的那部分。也即徐文斌在讲解《黄帝内经》时提到的“智”和“慧”的区别,“慧”是先天的,“静能生慧”,“智”则是后天训练习得的,“急中生智”。元神和识神就像是一个圆的两半,一半大另一半就会小,后天的识神过强先天的元神就会变弱。
“魂”“魄”,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偏重于肉体部分的生物本能,不经过意识。而“魂”指,如果一个人做梦,是他的魂了去游荡了,包括“魂牵梦绕,失魂落魄”这样身体不会太好。怎么聚魂魄呢?琥珀、祝由术、找百家衣。
刚开始喜欢一个东西是“意”,太喜欢想抓取就是“志”,所以古人强调立志,就是要牢牢抓住想要实现的意愿。“思”是思考如何实现,然后思考的维度脱离当下,进入过去未来,他乡远方,这就“虑”。
所以,精神魂魄是“先天”,志意思虑是“后天”,即元神和识神。
而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则认为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脑,其中左脑主管逻辑,而右脑主管直觉。刘力红的解读是右脑是“伏藏脑”,右脑的信息量可能比左脑要大得多,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与右脑相关,右脑储藏的信息关联的跨度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若干 亿年。他的思考《脑内革命》的研究中,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卡缅斯基得出结论“人的记忆除了我们所知的神经记忆之外,尚有一种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遗传记忆又被称为“自然界的储备基金”。
二、健康就是“平常”
李辛在《经典中医启蒙》中提到《黄帝内经》中称健康的状态是“形与神俱”,而一个人“神不全”就是生病了。什么是“神不全”呢,当我们神散的时候,拿着手机就放不下来,被吸住了。心为物役、心身分离,失去了自我觉察力和控制力,是谓“神不全”,所以放在古人的观点里,我们都有“病”。
整个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交响乐,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演奏者,跟不上,就要给老天踢出去了,所以病在古代就叫做“失常”。健康就是“平常”,“常”是什么呢?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
“常”是天气热,别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常”是别人走两小时不累,你也不累。
但如果别人都觉得冷,你觉得热;或者别人都能睡你却不能睡,这就是“失常”,就是病了。
而在《黄帝内经》中还有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望,病安从来?”,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解读为,恬淡虚无就是指我们精神层面上去除了贪、嗔、痴、慢、嫉,而一旦趋入这个状态,则真气从之,就会精神内守,就不会有疾病的发生。这也是健康就是平常,即平常心。精神上的平和,决定了身体的状态。也如同《情商》一书中所提及的医学研究发现75%以上的身体疾病是情绪引起的。这就是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古典中医。
许姿妙则在《病是教养出来的》中例举了很多孩子或成人的身体疾病与家庭教养之间的关系。如某个病人的“干癣”症的背后是需要“温暖”和“爱”,当她接爱了心理咨询学会了给自己爱与温暖后,她开始正常睡眠,困扰她二十年的干癣痊愈了。而一家四个孩子光鲜亮丽的社会头衔背后的却个个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不治之症”,大姐卵巢癌;大哥肝硬化,小时修的气喘还不定其发作;妹妹从小得自体免疫失调疾病频繁进入医院;小弟则有原因不明的脊椎病。而这所有的背后,是不能消除的负面能量转而攻击身体,助长细胞不正常分裂形成肿瘤;压抑自己不对外界做出反应,导致内脏的“硬化”病变;家长动辄得咎的“出气筒,因恐惧而伤肾;一再被否定的学习生涯,重创背脊的健康。
这让我们进一步看到,贪、嗔、痴、慢、嫉这五毒是如何借由家庭教育这个管道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的。
所以健康就是平常,这个平常指:平常心、起居有常、饮食有度、早睡早起、结合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远离电子产品、亲近自然。而这个平常,不止是可以带给我们自己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家人、孩子、身边的人更健康。
三、身体气机与“开阖”
在《经典中医启蒙》中李辛介绍了身体的虚实和对应的开阖。开阖是需要因人而异的,这个因人主要指的是每个人身体的基本面,如果我们的身体是虚的,则需要阖,而如果身体的状态是实的,则需要多开。
所谓“开阖”指的是气机的基本方向。总的来说,把能量带出去是开,通常的效果是泻,而把能量收回来是阖,通常的效果是补。
哪些活动是开呢?刮痧、拍打、按摩、跑步、泡澡、做下蹲、八部金刚、手法很激烈的针剌、过多的艾灸、放血、大针针炙都属于开。
哪些活动是阖呢?睡觉、静坐、打坐、冥想、散步、适度的艾灸、太极、适度的针灸(毫针)。
所以,别人都跑步你是不是也要去跑步呢,别人都打太极你是不是也要学太极呢?重要的是要先识别自己的体质,然后实则开,虚则阖,这才是掌握大方向。
而针对我的体质,偏虚,需要在秋冬更多的阖起来,更早一些睡觉、少一些用脑、多一些站桩表静坐补气血,多一些使用自己的元神而非识神。
而在《思考中医》中刘力红也提到阴阳的关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所以春夏秋冬的变化其实是阳的变化,所以冬天阳气要收藏,收藏的目的是为重新打出去。其实对应的也是体质,如果体质偏阳,那么多生发,而体质偏阴,则要收藏。
刘力红还提到《素问》中“善养生者,必奉于藏”,或者说“奉阴者寿”,怎么解读呢,那些喜静的动物往往寿命更长,像龟、蛇、仙鹤。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儒家讲燕坐,讲知止;佛家讲禅定。这些都是 强调静,强调藏。
所以我们不要只知道运动,应该动静结合。
四、识神与元神、祝由术的存在
你相信祝由术吗?以前,我信一些却又不信一些,信是因为身边的人从小到大有分享过很多关于神鬼的逸事,也是因为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里也举了一些自己和身边亲近之人的关于神魂鬼的例子,提到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不信则是因为现代科学一直将这类看不见的科学无法实证的,归类为“封建迷信”,包括我们老家都会说“去信一下迷信吧”,似乎那些看得见的,可以通过实验或是数据证实的才是科学,而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些则是迷信。
可是李辛说,科学是需要重新定义的,我们不知道不代表他不存在。要成为一只豹子才能真正懂得豹子,在此之前,科学只是窥豹的一根管子而已。
他引用《黄帝内经》中:“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说明在古早以前祝由术的存在。又举了两个亲身经历的事件来证明此事。
他举的第一个例子,说一个小女孩感冒发烧,他开了草药却不见好,得之其前一天出门游玩时有经过墓地,然后请道长画了一碗水后,小女孩就康复了。这种治病方式,其实在我们湖南的农村是非常常见的,小时候妈妈和邻居经常会说起。
这些部分带给我最近的影响还蛮大的,恰好身边也出现了不少对灵修、感应、祝由术相关的人士。我想这些书籍和人士,让我对于经
在《思考中医》和《病是教养出来》的两书中倒没有明确的提出这些。我想,也是因为这样的观点容易被人认为是“封建迷信”,所以一般人一般书里不写。
最了解中医,不是因为我想从医,而只是想从中医的角度了解健康,了解我们平常百姓如何更好的顺应天地,天人合一,健康的活好。
我想这三本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很好的启发,那就是要健康就是平常,平常心最重要,平常心带来平静,恬淡虚无,而顺应一年四季的节奏起居有常,开阖有度,饮食有节,这些都是健康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