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19天
原文阅读:
1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sù)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dí),愉愉如也。
译文讲解:
(孔子)拿着玉圭,恭敬谨慎,像是拿不动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别人递送东西。面色庄重,神色战战兢兢,步子细碎而疾行,好像沿着一条直线走。呈送礼物的仪式时,面色显得从容和悦。以私人身份会见外国君主的时候,则是轻松愉快的样子。
启发思考:
这一段描写的可能是孔子代表君主会见别国诸侯时的表现的外交礼仪。孔子的时代诸侯之间互相派人访问,礼数上都有许多讲究,正如今日国与国互访一样。有人说,大约是出访齐国。也有人考据说,孔子没有自己代表国君出访过,或许是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们习礼于大树下,给大家讲习的礼仪规范的场景。
整个礼仪包括三个环节:聘、享、私见。聘是访问的重头戏。 “圭”是诸侯的命圭,是君主所赐的,代表身份和权力。 “玉圭”就是玉制的礼器,长条形,上圆下方,顶上一个尖角。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如果出使邻国,卿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信符,就像调兵带着兵符一样。
孔子双手捧着玉圭,与他国国君会见,因为这圭代表自己的国君,所以他非常尊敬,像鞠躬一样弯着身子。“如不胜”,不胜其重,就好像那圭有千斤重,他举不起来一样,沉甸甸地捧在手里。“上如揖,下如授。”圭捧在手里,高的时候,不要超过与人作揖的高度;低的时候,不要低过递东西给别人的高度。如果举得太高,对对方不尊重;放得太低,又显得太谦卑。外交无小事,要十分在意。
“勃如战色”,脸色勃然变动,有战惧之色。“足蹜蹜(sù)”,“蹜”,形容小步快跑。孔子手里捧着圭向前,脚抬起很低,缩手缩脚地小步快速向前。“如有循”,就好像地上有一条线一样,他循着这条直线前行。因为手执的玉圭代表的是国家,虽轻若重,举的高低也非常有章法,神情庄严,脚步小心。
到“享”的环节就轻松许多。“享礼,有容色。”聘问之后,献上礼物,呈上礼单,把东西都摆出来,这叫享礼。这时,孔子神色放松下来,和颜悦色了。
等到公事完毕,私人之间拜访,自然彻底放松了。“私觌(dí),愉愉如也。”“觌”是见面的意思。正式朝聘仪式结束,以私人身份与邻国君臣相见,则非常轻松愉快,大家一团和气。孔子以私人身份会见外国君主,还有并非因国事受君主委派出行的场景。他和齐景公、楚昭王、卫灵公等人的会见就是如此。此时身为宾客,又无国事在身,故而显得轻松愉快。由于不是公事,孔子的应答更是收放自如、任运一心,不满意时还会直接婉拒对方。
以上这段描述充分体现了孔子在外交表现上的和敬兼至。前面环节的态度是敬且畏:一方面是敬畏对方国君,更主要的是敬畏不在现场的自家国君,因为手里捧着国君的玉圭。对自家国君的敬畏,也是要让对方也尊敬你的国君。如果跟别人提到自己国君时随随便便,那别国就会轻视你的国君,轻视你的国家,当然也轻视你。所以这时候,首先要把自家的庄重威严树起来。正式仪式之后,放松下来,和和气气,亲亲热热,搞好关系。如此做到了和敬兼至。
关于敬,要特别注意一点。因为有些人对别人倒是尊敬,却不尊敬自己的国家、自己的领袖。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太了解了,身处其中,看到的全是毛病,说起来都是问题。
刚过去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127周年诞辰日,朋友圈里有许许多多纪念伟人的文章,但也有一些表达严厉批评和不满的文字。诚然,毛主席是有功有过,但如同鲁迅先生说过的,“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有缺点有过错的伟人也终究是伟人。“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但对自己国家和领袖的苛责贬低并不能彰显自己的高明,反而是会让他国轻视于你。
无论自己的国家实力是强大还是弱小,维护自己国家和领导人的尊严,是礼仪精神的一项核心原则。齐国晏婴有一个折冲樽俎的故事。晋国谋划攻打齐国,晋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去摸底。齐景公盛宴款待范昭。酒酣耳热之间,范昭借着酒劲儿向齐景公说:“赐一杯您的酒给我喝吧!”齐景公完全没多想,高兴地对左右的人说:“把我的酒杯给范先生端过去。”范昭接过一饮而尽。晏婴看到后,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给大王再换一个。”因为依照礼仪,在酒席上,君臣各用各的酒杯。范昭故意违反礼节,就是要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但被晏婴识破了。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齐国不能打,有晏婴这样的贤臣,绝对没有必胜的把握。
孔子称赞晏婴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樽”,是酒器;“俎”(zǔ)是盛肉的器具。“折冲”,是折冲骑,春秋时一种战车,用来阻断敌军冲锋,就像把刀折断一样。“折冲樽俎”,就是在宴席上就把敌军冲锋阻断了。所以外交礼仪无小事,喝一顿酒也顶二十个师。
这种外交礼仪的原则应用到现代生活中,除了尊重我们的国家和领袖之外,我们提到自己老板或领导时,也一定要认真起来,不能态度随便。因为自己的态度随意放松,别人就轻视你的公司和领导了。有的人故意态度很随意,显得自己跟老板有特殊关系,其实那是贬低老板,贬低自己。
前面学习的这几章,好像是在放电影。那一帧帧的镜头,刻画出了孔子在朝堂上或者是在家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画面清晰,如临其境。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是温和谦逊,不喜多言;在朝堂上,态度则显得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举止得宜;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
孔子执礼如仪,一言一动莫不中节,但这种恭敬、谨慎、谦逊,并不影响他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态。该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他就明确而流利地当面讲,只是会因人而异调整自己的语气罢了。
现在看来,孔子所遵循的这些礼仪有过分与烦琐的地方,也更强调尊卑长幼有序。现代人强调更多的则是平等、尊严、坦诚、互动,但核心原则并无二致。我们依然要努力做到在各种情境下言行得体、不卑不亢,既尊重他人又遵从内心。当然,能够做到有立有权、具备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还是需要我们不断提升智慧和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