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完朱芳宜老师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为什么听,因为虫虫已经快3岁,进入一个大人眼里的叛逆期,达不到他的要求,他也会大吵大闹。
不管他怎么样,作为妈妈,心里必须有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才不至于焦虑,然后学习我能怎么引导他,一定不是控制他责备他,怪他不再像小时候听话。
现在,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孩子,某天打了一个小朋友。这时候回到家你的情绪会怎么样?
对,有些孩子会开心,因为终于打败他了。有些孩子会难过,因为小朋友不和他玩了。有些孩子会害怕,所以回家来撒谎告状。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同一件事感受不一样,孩子和大人感受更不一样。
不同的感受,有对错吗?
也没有必要非黑即白的分出个所以然。感受和情绪,只有差异没有对错。
这千差万别的感受背后,会滋生不同的情绪,而情绪和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
比如打人的孩子,会害怕,害怕这种情绪是正常的,我们不能阻止他。害怕又致使孩子撒谎,摔东西,这背后隐藏着孩子的恐惧以及希望被我们理解的需求。
行为背后总是隐藏感受和需求,如果我们不由分说否定感受,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困惑,连爸爸妈妈都不理解我。
如果真的发现孩子说谎,父母要不要揭穿?
朱芳宜老师的建议是:5岁以前孩子没有说谎概念,5岁以后,不要给孩子贴说谎标签。孩子不诚实,不妨给他讲一个故事,主题是花瓶被打碎可以修复,信任被打碎了就不好修复了。
其实孩子说谎是因为我们大人需要他说谎。我们没有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孩子害怕犯错受惩罚,不得不选择“说谎”。
这是一种本能,大人也有这种本能,也许有大部分家长每天都在“说谎”。有时候自己觉得是善意的谎言而已。
所以,不要在发现孩子说一次谎,就撕破脸大发雷霆,认为是人格问题,实际上你的孩子没有太多问题,更大的问题在大人身上。我们有没有包容错误,理解错误的心,决定了孩子需不需要伪装自己,编造谎言。
共情,认可感受,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近年这些方法说得很多,可是实践起来,究竟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呢?
有人说,孩子情绪不好时,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讲道理提建议,问问他发生了什么?显然,这时候孩子被情绪控制,你越说他越气愤。
那该怎么处理,举个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孩子养的小海龟死了。两种爸爸,不同的处理方式:
A爸爸:宝贝,别难过了。
孩子哭。
爸爸说:不就是一只小海龟吗?
孩子大哭。
爸爸:明天再给你买一只。别哭了。
孩子情绪奔溃。
这时候越发强烈的情绪也让家长不知所措心烦着急:你这个孩子真是无理取闹。
B爸爸:真没想到,小海龟死了。
孩子:我还和他一起玩游戏呢。
爸爸:是啊,你们还是好朋友呢。
孩子:我还喂他…
爸爸:对呀,你还喂他…
孩子:我们是好朋友
爸爸:对啊,失去好朋友很难过的。
这两个爸爸关注点不同,A爸爸关注孩子还哭不哭来衡量安慰有没有效。
B爸爸更关注孩子的情绪,内心感受,可以说感同身受,这时候爸爸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才有这个缓冲期来接受和感受爸爸的情绪和看法。
有时候,感同身受也不一定要用语言,一个拥抱,一段深表同情的沉默,孩子能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
老师还提到一个强化问题,现在开始给你15秒时间,你不要想粉色大象粉色大象…实际上你满脑子都是粉色。
你不断强调不要不要不要,孩子偏偏就会这样做。孩子的头脑发育不完善,他的世界里没有计划没有判断,没有后果预期,这些能力非常弱,所以需要大人的引导。
而引导的前期工作,一定是先做连接,改变情绪,再解决问题。
哪怕最终解决不了问题,孩子情绪转变了,这件事在孩子的记忆里就是完整的好的记忆。哪怕爸爸不能让海龟复活,也是孩子一段与海龟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