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课、评课目的被本末倒置。
很多老师平时听了很多的课,刚开始还觉得不错,感觉能跟着其他老师学到一些东西,但是听多了以后就觉得味同嚼蜡,没啥意思,然后慢慢把听课、评课当做任务一样去完成了。
甚至个别老师更是敷衍了事,一边“像模像样”听课,一边偷偷刷手机玩打发时间......
很多人听课评课时喜欢给他人挑毛病,检查他人对错,衡量他人教学水平高低,导致被听课的人如坐针毡,生怕被人挑出毛病来被人看低自己、否定自己。
有些老师被点评的时候感觉一直被指责,心理防线绷不住,情绪一激动,就容易怼回去,不乐意承受被人否定批评的感觉。闹不好还影响同事相处和和谐关系。
这是我们听课、评课的想要目的吗?显然不是。我们听课、评课的目的归根到底,无非就两点:一是为了一方面发现他人的亮点,促进自己的学习;二是帮助他人进步而非打压降低对方教学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听课、评课的正确姿态是认真准备。
我们把听课评课分成三个阶段来准备: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课前的准备可以说是听课、评课是否有效的前提,却往往被很多老师给忽略掉了。
好多人都是抄起听课记录本,带只笔,直接跑到某一位正在上课的老师那边去坐下来听课。漫无目的,稀里糊涂听到哪儿算哪儿,结果听完跟学生一样,记录了一堆上课老师说的写的内容,然后就写评语。结果是什么?大部分被听课老师根本不会认真看评析的,甚至草草浏览一遍直接签字给你了事,因为你写的评语没啥含金量,也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点,所以当然无所谓了啊。
那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就得重视课前的如下几方面准备:
1. 了解授课老师性格、教学风格和本节课学生情况
对授课老师和本节课情况进行一定了解熟悉,有助于我们更快进入听课评课状态;
2. 预习教材内容,本节课重难点
通过这点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授课老师上课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控,以及重难点的讲解是否透彻,也有助于我们自己对教材进一步吃透;
3. 听课记录本、教材、试卷、教案、手机静音
有时候我们听课需要提前要试卷和教案资料,更好了解授课老师的讲解脉络和逻辑。当然手机要静音,避免打扰到对方的课堂,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和素养体现;
有人觉得听个课还这么多麻烦事,烦人的很。不要觉得麻烦,知识大咖李笑来老师曾说过:怕麻烦的人麻烦一辈子。我们既然想要实现成为优秀老师的目的,就要认认真真地进行准备。
课中:
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听课过程中,既然不是之前那种漫无目的的听到哪儿算哪儿,稀里糊涂听半天,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有效听课呢?
我们实际上可以从如下三点着手:
1.听:授课是否言简意赅、思路清晰、教学是否有激情和感染力,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反应
2.观察:教态、板书设计、教学基本功、学生课堂表现
3.记录:每个环节;时间安排;教学方法;零星评析
通过这三块大家应该明白听课需要耐着性子听完至少一个完整流程,这样你才能知道对方每个环节的衔接安排、时间分配以及不同环节的教学方法、节奏等。
课后
听完课后,我们就开始需要完善课堂笔记内容、点评内容和听课心得了。教育学家波斯纳曾说过:经验+反思=成长。也就是说无反思不成长。因此,我们需要思考:本节课是否达成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如何?
还可以去换位思考:如果换做我去教是否是一节好课:我会怎么上;对方有哪些亮点值得我借鉴的;对方的失误如何我该如何避免?
总之,听课切忌三无:无目的、无准备、无反思。
三、评课要不以一节课成败论英雄
前面说了,我们的听课评课不是去否定指责他人,那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去实事求是、坦率诚恳地去及时把对方的亮点说透,缺点也不漏,同时还要方法给够,不以一节课成败论英雄,就事论事,激励他人。
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可以从如下五要素着手去思考:
1.教学目标 定位、授课目标、重难点
2.教学内容 教材理解 教材深度和广度 是否灵活和个性化处理
3.教学程序 环节和思路
4.教师素养 教态、语言、板书、方法和课堂应变
5.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学习兴趣、课堂效率等
总之,听十节课不如认真剖析一节,求质不求量,真正达到学识与真诚同在,方法与智慧共存,成长与进步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