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透了事物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到药到病除。
那么,怎么样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呢?艾菲的《直击本质》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详尽的答案。
一、什么是本质思考力?
本质思考力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的根本属性、看透问题根源、看懂现象背后底层逻辑的思考能力。
二、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根本属性就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它的根本原因。如果看不透事物的根本属性,就解决不了问题。
当你能对这个事物给出清晰的定义,或者做出准确的、简要的类比,或者打出精妙的比方,你就了解了事物的根本属性。
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
什么是商品?
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就是下定义。
什么是谈判呢?
谈判就是找交集。谈判与交集之间就是在做类比。
什么是恐怖分子呢?
恐怖分子就像是一只想摧毁瓷器店的苍蝇。这就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它切中了恐怖分子的根本属性,单薄的自身能力,以及庞大的目标。
①怎样给事物清晰的定义呢?
定义=属+种差
“属”说的是这个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的相似之处。
“种差”说的是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
举个例子: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在这个定义里,动物与人是最贴近的类别,这是“属”,人与动物有着不同的特性——理性,这是“种差”。
②怎样做简单类比?
只要在事物A与事物B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根本属性,你就可以用“事物A=事物B”的方法去做简单类比。
举个例子:
本质上说,愤怒其实就是一种恐惧。
这句话就是对“什么是愤怒”的简单类比。
③怎样打出精妙的比方?
打比方是在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之间加起沟通的桥梁。
比如:在《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说我们内心的自动化系统就像大象,而理性的部分就像骑象人。
这就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比方。
三、什么是问题的根源呢?
问题的根源就是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如果看不透问题的根源,就无法解决问题,解释问题和预测问题。
问题的根源往往有其多样性,如果忽略了多样性,就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而找到问题根源的人,就能对事情未来趋势做出精确的判断。
比如:农作物长不好的原因,可能是水分不足、可能是肥料太多、可能是病虫害的。我们只有复合型的思考其原因,才有可能对问题和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从而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四、什么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就是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不变的规律。如果不看透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无法找到同类问题的普遍根源。
底层逻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抽象,越抽象就越在底层;
第二简洁,大道至简;
第三动力来源,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力来源。
第四通用性,底层逻辑针对的不是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某一类问题现象。
五、看透本质的方法合集
本质思考需要分两步骤:一是大胆假设方法,二是小心求证方法。
①大胆假设六种方法。
思考事物的根本属性,可以使用“求同存异法”和“先归纳后抽象法”。
思考问题的根源,可以使用“穆勒五法”“5Why提问法”“结构性分析法”“系统性分析法”
思考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可以使用“先归纳后抽象法”。
②三种小心求证的方法
一是向自己提问,二是通过实验验证,三是举出反例。
下面我们就挑出几个经典实用方法进行介绍。
方法一:求同存异法
人是理性的动物。
在这个定义里“动物”是“人”的属,这个思考过程是求同。
人与他动物的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理性”。理性就是种差。对理性的思考过程就是求异。
方法二:先归纳后抽象法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比如:科学家发现金能导电、银能导电、铜能导电、铁能导电……于是,科学家就推理出一切金属都导电的结论,这就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代替整体的推理,选取的样本越多,得出的结论就越可能准确。
抽象是指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考过程。
比如:我们会将苹果、橘子、菠萝、樱桃、草莓称为水果;将可乐、雪碧、柠檬茶称为饮料;这些都是抽象的过程。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具象的,所以,还需要抽象这一思考过程。但我们把两种思考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时,我们就能找出事物的根本属性了。
举个例子:
产品运营专家梁宁在讲“如何找到产品痛点”时,是这样说的:
我搜了一下,在什么是痛点这个问题,排第一名的答案是:对于产品来说痛点多是指那些尚未被满足,而又被广泛渴望的需求。
这个答案显然是不对的,没有被满足用户只是难受而已,不能拿用户的难受当痛点。
我又看了一些网友,讲自己的案例,非常有意思。
网友说,我一天到晚都会收到推销广告的电话,恨不得卸载手机的通话功能,直到我遇上某某号码。
另一个网友说,碰到头疼脑热的小病跑医院能把人折腾死,我又不敢乱吃药,这时有个APP就能很好的解决我的问题。
还有个网友说,当年海飞丝广告就很打动我,我第一次拜访岳父岳母时,肩上都是头皮屑,老人一脸嫌弃。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意一下,就会发现上述场景中,用户决定要用什么产品帮助自己,是他们心里用一个词形容“怕”,所以痛点就是恐惧。
我们看到,梁宁思考“痛点就是恐惧”这一事物的根本属性时,她先搜集了一些讲痛点的案例,然后对一些例子进行归纳得出一个结论,上述场景中用户决定要用什么产品帮助自己时,他们心里用一个词来形容——怕。接着她又对这个结论进行了抽象,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准确的简单类比,既痛点就是恐惧。
方法三:5WHY提问法。
5WHY提问就是通过不断提出为什么,帮我们找到导致问题出现的整个因果链的方法。
比如:
为什么机器停了?
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
为什么超负荷呢?
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为什么润滑不够呢?
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为什么吸不上油来呢?
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为什么油泵轴磨损了呢?
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润滑油里混进了铁屑等杂物。
当我们连续问自己5个为什么时候,就找到了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和真正的解决方案。
方法四:结构性分析法
结构性分析法是用静态的方法去看待整体。
结构随处可见,比如:背包、衣柜、厨房都有结构。
结构的作用就是化繁为简,化混乱为整齐。
要讲结构性分析法,就要讲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有三大规则:
规则一:任何一层的内容都是下一层内容的总结。
规则二:同一层内容必须具有相同的特征。
规则三:同一层内容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
方法五:系统性分析法
系统性分析法是从动态角度去分析的。
系统有三个特征:
第一,系统是由元素组成的,比如:学校有老师、学生、教室、操场这些元素就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元素是最为显眼的事物,但又是最不重要的,他们可以替换,比如,学生来了又走了,老师、校长可以换,但元素发生了变化,学校还是学校,系统还是系统。
第二,元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在这个学校系统中,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这些关系可以是上下级或平级关系,也可以是规则和物理定律。
元素可以随时调换,但关系往往不变。所以,要真正理解系统的运作机制,就得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构。
第三,系统有目的性,都要实现某种功能。比如,学校这个系统存在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但实际上有的系统功能往往不明显,有时候表面上是这个功能,实际是另外一个功能。
系统的三个关键。
第一,存量和流量。
存量是储存量数量或者物料信息在一定时间内的积累量。比如,浴缸里的水、人口数量、书店里的书、银行里的钱。
流量则是一段时间的改变状况。比如,浴缸里流进流出的水量、出生或死亡的人数、买入或买出的数量、存入或取出的金额。
第二,回路。
比如:两个孩子发生争执,高的推了低的一下,低个子又推了高个子一下,前者是很愤怒,于是就给后者一拳,后者不甘示弱,又给前者一巴掌。就这样打架,逐渐升级,两个孩子从互相推搡,变成拳打脚踢,这就是回路。
回路有两种:一种是增强回路,另一种是调节回路。
增强回路的特点是让事态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要么会让事态向着越来越糟的方向发展。
调节回路的趋势正好与增强回路相反,增强回路是越强则强,越弱则弱,调节回路则是强则调回来,弱也能调回来。
调节回路变化是慢慢趋于稳定的,如果这个回路呈现下降趋势,开始时会下降的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速度会越来越慢,最终不再下降,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是请呈现上升的趋势,开始会上升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速度也会越来越慢,最终不再上升,而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
第三,延迟。
在你洗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刚开始出水有点冷,你把阀门调了调还是有点冷,你又调,谁知水很快就变烫了,烫的洗不成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系统本身有延迟性,当你调节系统中某个阀门时,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所以不会立刻产生结果,有时就会出现像调水温这样的调节过渡现象。
要想学会系统分析法,就要学会画系统循环图。先说一下画图的规则。
(1)两个元素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一共有两种因果关系:正向的因果关系(S)和反向的因果关系(O)。
(2)当这些因果关系形成闭环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刚才所说的“回路”。回路一共有两种:一种是增强回路,一种是调节回路。
(3)当一个回路中有偶数个(零也算)反向的因果关系(O)时,这个回路就是增强回路;当一个回路中有奇数个反向的因果关系(O)时,这个回路就是调节回路。
(4)所有连续的闭合回路,要么是增强回路,要么是调节回路,没有第三种。
那么现在,我们就用最简单的例子来看一看如何画一幅系统循环图。
你的资本越多,能做的投资就越多,这是一个正向的因果关系(S);投资越多,你获得的资本就越多,这也是一个正向的因果关系(S)。它们形成闭环时,就构成了资本投资系统的增强回路。
假如你要画一个草原上兔子与狼的生态系统,又该怎样画呢?
当草原上兔子数量增加的时候,因为食物变得丰富,狼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是一个正向的因果关系(S)。当狼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吃掉越来越多的兔子,于是兔子的数量就会减少,这是一个反向的因果关系(O)。它们形成闭环时,就是一个调节回路。
这就是最简单的系统循环图。从系统循环图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系统的结构。而通过分析一个系统的结构,我们就能发现系统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这就是思考问题根源的系统性分析法。
案例:为什么会达到增长的上限?
很多企业家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企业已经有了满意的客户群,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然后企业家就将部分利润投入研发,这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满意客户,企业规模不断增长。但不知为何,不论企业家多么努力,这个增长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停止,不再继续增长。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我们先来画一个系统循环图。
在企业家的心里,这个系统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满意的客户群足够大,并且在不断增长,所以企业就能有不断增加的销售收入(S);不断增加的销售收入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利润(S);然后,企业就有了更多的可投入资金,以用于研发(S);进而,企业就会有更多的满意客户群(S)。这是一个增强回路。
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实际的发展状况并非如此。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事件并未体现在这个系统里。比如,所有市场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系统还应考虑到“市场份额”以及“市场规模”这两个因素。如果把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满意的客户群,市场总规模越大,市场份额就越小(这是因为,市场份额 = 满意的客户群/市场总规模)。同时,大多数业务的特征是,随着市场份额的上升,吸引新客户的工作会逐渐变得困难。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系统循环图。
考虑到“市场份额”和“市场总规模”后的利润增长
其中,“市场总规模”是输入悬摆,它代表着来自系统外的限制。“对投资者的回报”则是输出悬摆,代表着整个系统的目标。
事实上,除了市场总规模外,还有很多因素可能会限制企业的增长。比如,当你所处的行业或细分市场利润很高的时候,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被吸引过来。他们会迅速进入这个市场与你进行争夺,于是就有了一个O形悬摆。
此外,如果你的企业做到像谷歌、微软那样,你就会有新的麻烦。比如,很多国家都有反垄断法案,以限制某个企业占据过多的市场份额。这就是一个O形输入悬摆。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幅图。
考虑到“竞争者的活动”和“法规限制”后的利润增长
这就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三种外在限制:竞争者,市场总规模,法规限制。在系统中,这三种外在限制都用输入悬摆来表示。
但实际上,企业还面临着内在的问题。当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大以后,企业的内部规模也得以扩大。其结果就是业务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各种低效率现象开始出现,系统逐渐变得笨重,内部的交流沟通遭到破坏……这些低效率引发的额外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并限制了企业成长。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幅图。
考虑到“内部规模”后的利润增长
写到这里,还没结束。某些低效率现象可能还会妨碍将货物交付给零售商或客户的过程,从而降低销售收入,并和由低效率现象引发的额外成本一起降低利润。而由此导致的客户服务恶化可能也会对原有的满意的客户群产生不良影响。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幅图。
为什么会达到增长的上限?
可见,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去了解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其实正是这个系统的结构。在找到问题根源后,企业管理者就要在合法范围内想办法解除这些“调节回路”的束缚,消除它们的影响,让最初的增强回路占据上风。
所以,要想通过系统性分析法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就得用系统循环图画出系统结构。这样,我们才能看到系统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其中的增强回路是怎样的,调节回路是怎样的,悬摆是怎样的,时滞又是怎样的。
当我们能够看清整个系统的结构与运作模式时,问题的根源自然就会水落石出,而问题的解法也会变得更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