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我去参加了清华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沙龙,虽然只参加了半天的会议,但有很多收获和启发。因为主管教学的杨斌副校长时间安排不开,所以会议的开场并不是领导讲话,而是青年教师示范课。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蕉和来自土水学院的李威老师都是去年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第一名,一个是思政组,一个是理工组。因为对口服务院系的原因,我跟李蕉老师此前有较多的交流与合作,讲台上的她真是魅力无穷,她抽取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一节《粮食:全面抗战中的群众动员》做示范。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有:①虽然是一门有标准教材的必修课,但教学内容却并不照本宣科,而是重新调整结构。这就好比拍电影,原著摆在那里,但剧本要重新写,分镜头剧本就更是打乱了结构。如讲故事一般的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好老师都是好演员,不知道每次老师说“我们开始上课”时,学生心里是不是在默念,“请开始你的表演”。)②从历史回归现实。这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是群众路线,1943年的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到2013年党重提群众路线,80年历史的遥相呼应。③从故事到理论。课程的最后推荐了一本书籍周锡瑞的《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并且对图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介绍,“引诱”学生在课下进行深入阅读。这门课可以说有故事有理论,有历史有现实,有标准答案也有学术前沿。李威老师讲的建筑的防火问题,与李蕉老师授课的不同是,李老师的课堂强调的是持续性刺激,他既是一个说书人,更是一个放风筝的人,手里有一根线,时不时用小实验、猜答案来抽动一下听课者,他讲“通风因子”的被发现过程,提供了很多学术文献,都有清晰的出处,并且从实验出发,引申到理论,从通风因子讲到伯努利方程,最后又从土木领域这个单个领域引申到其他领域,最后还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此问题的研究论文。
杨斌副校长做了大会的总结发言。其中重要的信息包括:①学校计划实现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全覆盖。全覆盖!全覆盖!全覆盖!我听别人都说参加一次教学基本功比赛脱层皮……②三个关键词:一是坚持三位一体,在课程建设上要聆听社会、产业、国家的声音。此处杨校长举了学校有的学位点办得不好的例子。二是加强设计思维。在课程中,在项目中定位精准。此处举了学校招收工程博士和思政课师资博士生的例子。设计决定了实施效果。三是全面。局部一流不等于整体一流,清华局部一流的例子很多,比如姚班、比如学堂计划、比如苏世民书院,但这次教育讨论会就是要向“一花独放不是春”开战,全覆盖,全面一流。关于第三个关键词,我想到了我们最近在推行的《学科馆员岗位考核指标》,我们的学科服务工作经过20年的发展有很多亮点,现在我们做的规范管理就是认识到“局部一流不等于整体一流”。③两个分享。一是大学教学中教师在课程中的独角戏色彩,教师不应是奏技者,学生不应是看客。二是区分课堂与课程。课堂只是师生信道中的一个环节。此处杨校长讲了一个提高教学评估成绩的窍门,这个窍门基于一个心理学实验,最后证明是有效的。在课程中,除课堂外,参与式教学、现场观摩教学、读书会、分享会甚至亲情色彩的节日聚会都是可以操作的。
大会之后我参加了第一组“本科生理论教学组”的汇报和讨论。这部分我笔记记得不全,零散记下来的的主要收获是①化学系李艳梅老师介绍《有机化学》素材库的建设,对我正在进行的《文献检索与利用》习题集的建设很有启发。②计算机系李秀老师介绍《数据分析处理》课程,我当场就跟李老师报名参加她下学期的课程学习。③新闻学院刘惠芬老师《现代生活美学》课程公众号的建设,扩大课程影响。④材料学院田民波老师的《材料学概论》的教材建设。他强调要重视教学成果的积累,人的一生有不顺利时,要撑住;不要赶时髦,坚持基本功,坚持数年必有收获。⑤程刚老师介绍人文知识竞赛,“赛课结合”这个提法对我也有启发。
虽然只参加了半天的活动,但收获还是很大,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