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讲师圈内有一个老师的文章疯传。
一个比较火的网红老师,在她的公众号上面发了一篇文章。讲了她和一个很大的平台的一些恩怨,在我看来,无非四个字:分钱不均。主要是由于一些分成计算没有谈拢。
他在这个平台上的课程,我早就有关注,毕竟是放在首页头条,卖了几十万套,从收费上来讲应该有三四千万的营收,如果扣除分销的成本,最终真正产生的业绩可能会有2000万+,如果真的按照五五分成的约定来说,个人收益应该在1000万+。
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蛮有意思的。无非就是平台隐瞒了数据,而且转账款期比较长,个人接受不了。
平台方,也马上在公众号平台上做了一个回应,说是这位讲师片面之词,希望这位讲师可以当面对质云云。
这位老师又在他的公众号回应了,文字来文字去。反正即使在扯皮。
作为一名吃瓜群众,我看到的是,这位老师表面上在喊冤,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平台是有问题的。
而我且不说他们之间谁对谁错,我看到的感觉,整个事件当中,这位老师很像一个小孩子,跟大人在撒娇,要糖,平台方,就是一个大人。
小孩子跟大人撒娇的情况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在发嗲,另一种可能就是哭。
我们常说一句话就是,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而这位网红讲师所做的事情就是在通过哭的方式来撒娇,其实从她后面的回复我们就可以看到,应该是她自己搞不清楚,心里不爽,但是平台方又不来跟他沟通,于是出此下策,希望通过舆论压力,让平台来给他进行下一步的沟通。
舆论压力,在谈判上,无非是用来增加自己的筹码,让对方来给他让步,或是对方给他一些更多的补偿。
不过,很可惜,这种加码的戏往往效果不大,除非发生人*命,否则大的媒体关注报道的机会不大,也就是说,能增加的筹码不多。
记得我们家以前养的一条一米多长的狗,当时邻居家的一条小哈巴狗遇到它的时候也在那里狂叫,大狗是不太理睬小狗的。结果有一次我们家的狗没拴好,直接就扑过去了,把小狗一只眼睛给咬掉了。
我们往往发现动物界就是这样,弱者在叫唤,而强者不会轻易有什么动静,而一旦出手,就要拿下。
人类的世界,表面上会受到一些文字的蒙蔽,实际上,谁强谁弱,早就分明。强者一般都不会跟弱者主动去谈判,反而是弱者,希望强者跟他谈判。
这次的互怼事件,我们看到,这个老师也是属于弱势群体,而中国人总喜欢对弱势人群投以同情。
虽然他的课程很火,但是如果从公众号的流量来看,可以推测这个课程之所以能这么红,单靠他个人的能力去卖的话,能够卖出500份,就应该要偷笑了。所以她的这款产品能火,平台的作用功不可没。
如果平台因为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想要把讲师撇下,有这个可能。但是我看到的,是这个老师的无力。
我不是说她的无助,而是只她能力有限,眼光也有限,变现的渠道太少,如果真的有更多的渠道的话,底气应该更足,例如“这些钱,姐也是有的。有什么问题,咱法院见。”这种话,应该说上一两句,整篇文章都在诉苦,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祥林嫂。
说到变现,最近就有小伙伴提到,要追求被动收入。昨天秋叶大叔也提到了一个词,叫做睡后收入。
其实。这个词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在我刚刚毕业的那一年,已经听到这个词,这个词来自于《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当时我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所以也觉得这个词很好,结果就中毒了,被种了草,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天天想着,如果我有这个被动收入就好啦。年轻人就是这样,总觉得这些虚头巴脑的概念很牛逼,说出来就能糊弄人,结果把自己给糊弄了。而且也天天幻想,而从来很少真正的去脚踏实地的去做好一件事。
为什么我会提这个词呢?
因为我在一个所谓的社群营销的群里面,就有一个年轻人,每一天都在讲所谓的被动收入是什么?怎么好怎么好怎么好,天天在那里画饼。
画饼的日子我也做过,但是除了画,还能有什么用呢?好像没有。
真正有用的不是把饼画出来,而是要把饼做出来。要知道,所谓的是被动收入,是来自于一些可以变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可以是有形的,但是更多是无形的。
有形的,例如房产、古董等,这些门槛太高,一般人也玩不了;
无形的,例如基金、保险、版权等。当然,版权这个事,以前的时代只会看到外表,而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其实对于版权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所谓的版权并不是真的是指你的产品,所谓的知识产品也知识外壳,客户真正消费的是你的名气,或者说,你的IP。
而大部分的IP也是要通过大量的努力,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头部人物才有机会掌握被动收入资源。
正如我上面写道的,这个网红,她以为自己的IP很大(当然还是比我大的多),但是他的IP能够变现的价值其实是不大的,因为从他的文章的阅读量来看,就可以看得到,真正能够让它变现的是平台。
平台才有话语权,手上的筹码会比较多,所以网红讲师谈判的时候,在发生纠纷的时候,谁胜谁负,我们是可以看得到的。
而一个人如果想要有被动收入,真正要做的变现行为,并不是说那些被动收入有多好,不是炫那种虚头巴脑的所谓的概念,而是你真正的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网红,用经典的话来说,是打造个人品牌。
怎样成为一个网红呢?
首先你要有实力,有些专业水准。
其次呢,就要不断的去蹦哒。
比如你看一些央视捧红的网红,像朱之文,虽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他的唱歌的水平真的不咋地,但是人家在当地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哪怕就是在山东省内去做表演,收费水平也很高。
前提是,他的演唱技术起码比大众要好,而且他仍然不断的寻找机会,到很多的电视台去上节目。
因为上了节目蹦哒,才有机会一直保持他的人气,才能在线下把人气变现。
今天有朋友问我,到底怎么才能变现?
就有了人气,变现就已经不是问题了。
变现很容易,真正难的是你有没有人气。没有人气,你的产品再好也没有人知道,也不可能变现。
你产品不咋地,有人气,一样可以变现,大不了就没有下一单而已。
最近在知识付费市场,我现发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现状,很多的老师的后续变现能力已经开始减弱。
其实不是说不能变现,而是说变现的能力在减弱,实际上是真的减弱吗?不是。
应该说是去年的市场增长不算一个理性消费的市场,以前的那些流量是虚高的。而现在才真正到了理性消费的水平,这个时候,如果用韩国娱乐圈来对照,有两种打法。
一、天团战术
现在有些平台已经推出几个明星老师的课程,用的就是天团战术。
但是我们看看那些韩国明星,所谓的天团,基本是靠卖脸的。唱歌演戏,乏善可陈。
核心价值还是:分量大,价格低。
二、才华战术
现在正是比拼才华的时候,当年娱乐圈的四大天王的偶像风刮过后,剩下的基本是实力派才能扛大旗了,其他的偶像派基本都败下阵来。
接下来谁能成为知识付费界的周杰伦呢?
那接下来的下半场,到底谁的才华更厉害呢?
不知道,但是下半场已经到来,鹿死谁手,一起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