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家有必要学习文学理论吗?不好说。
这问题就好像你要学方程,可是买菜用不上啊。
很多人把作家同作者混淆了。你说市面上爆红小说作者叫作家,我不敢苟同。
文人的修养,不是一些些套路写出来的。
你说窗帘为啥是蓝的。
因为表现了作者忧郁的内心。
作者其实就描述了窗帘的颜色而已。
不知道哪看的梗。
首先要看你怎么定义作家了。
什么样的人称为作家,大概去高校图书馆的书架上找那些出现名字最多的就是了。
连带着的还有各种研究作家的论文。
文学理论这东西,你一个搞文学的大拿不会怕是要遭到耻笑吧,回头人家开个讨论会你咋插嘴。
去图书馆一看,一排排都是什么《某某作家研究心得》、《论某某作家思想流派》等等。
虽然很少有人看,确实很少有人看,它们的存在意义一般能作为写论文的素材。
你要是作家,别人都专门研究你了,你能不看?你要能看懂呀。
当然去世了的作家除外,再怎么评论,他也不晓得啊。
可惜了那些死后成名的人了。
另一方面来讲,写出来不仅给读者看,还有同行要看,同行如果要进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是少不了的。
就好比创业,其实什么也不懂也能挣钱,这是幸存者偏差。这个偏差者只要有心对员工负责任,他也是会继续学习理论的,不然被忽悠了也不知道。
这就和作者一样,只要你按本愿写作,火了也好不火也罢,都是有作品的。然而当有一天要更上一层楼,还是要学习文学理论的。要不高校那么多文学专业白开了。
大一学了文学理论,感觉很无聊,看文学批评老睡着,实实在在的趴图书馆睡的,还流了口水。这里推荐失眠患者使用。
考试的时候还要背那么多无聊的理论,相反近代文学有意思的多,可能是牵扯到实战了吧。可能我不适合看这种严肃的东西。
但是潜移默化能够给你一些引导,就和哲学一样。
比如能对脑洞剧情进行预判。人始终无法跳出来很多思维的框架,因为总在模仿。
当然,读者是最关键的因素,作者的好与坏全凭他们说了算。
他们说有深度,那么就算作者写打个喷嚏都能分析出来表达了其要发泄的内心。这时候就想到高中时候分析诗人的内心,就和公式一样充满套路。
读者说没有深度,再华丽的文章你只能说他无病呻吟咯。
真是欲赋新词强说一个愁。
回过头来举个例子,村上春树因为下意识写了个《且听风吟》,为啥就轻易得奖了,搞了半天人家之前学的戏剧专业。
哪有这么轻易的事儿?就像之前有人发起的一个月写一篇长篇小说活动一样,每天写一千来字,很快就能达到字数限制。但出来的质量是不一定的。
有时候翻一翻书上的前言后记,比内容有意思的多。
变相的广告、相互吹捧,字里行间透着点作者的为人,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