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A要结婚了,我为她开心,终于要修成正果了,给她发了祝福。
“你和B要结婚啦?从大学起你们就在一起,现在终于要步入殿堂了,为你们开心!”
“我,和他分手了。我没办法和再他过这样艰难的日子了。”
“创业艰难期过去了之后,你们一定会好起来的。”
“可是这样还要等多久呢?如果我可以找到一个爱我的,又能给我富足生活,让我少奋斗许多年的人,我为什么还要吃这样的苦?”
六年的爱情,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流逝和面包的诱惑。
或许,是这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房有车,月薪过万”似乎成了衡量对方能否列入恋人名单的一项指标,我们似乎渐渐走丢了,迷失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似乎再也无力去想象、无法再去相信那手牵手、肩靠肩,慢慢与相爱之人相依到老的朴素和温暖。
无论中方还是西方,结婚誓词上的有这样一句,“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将永远爱着您、珍惜您,对您忠实,直到永永远远”,这或许是对如今很多人的讽刺。
我们的生活,似乎失去了“做梦”和“相信”的能力,本该始终相信春天是一个可以幻想的季节,但现在似乎就只剩下了对面包的追求和冰冷。
我并不是指责那些梦想另一半是高富帅的单身女孩,我只是为那些因为面包而放弃爱情的女孩感到遗憾,那些滴落的眼泪,是不是没有温度和颜色?
又或许,是那样
鲁迅先生说,幸福地生活,合理地做人。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期待不同,你永远没有办法替另一个人决定,是物质却流泪幸福,还是贫穷却有爱幸福。
在春日里,有的人钟爱那抹墨绿,有的人却偏爱那道鲜红,有的人欣喜那缕阳光,有的人却沉浸那场绵雨。各自的幸福,唯各自知。
很多时候,我们为别人贴上“物质”的标签,一方面,会不会是因为嫉妒?“她可以好,但是不能比我好。”这样的“愿望动机”,让我们的思维固化,让我们陷入一个自认为的道德制高点,寻找其他的理论来证明对方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以此来平衡自身的“自尊”。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对方追求面包,伤害了那个爱她的人,所以应该被谴责。
但是,朋友,请想一想,如果她的追求和幸福就是宁可不要爱情也要面包呢?她就是不想再劳心劳力呢?两种不同方式的幸福,只是她选择另一种,她认为可以轻松些的,起码物质上更富足的,她只是选择了伤害对方,而不是伤害彼此。所以,这样的指责,是不是不太公正?
生活里有真我,岁月从不蹉跎。初时的那个模样,那份天真,那颗童心,或许在红尘中总会变了模样。物质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幸福也不是完全可以由物质支撑起来的。但是,如果你可以不要面包,也请别苛责那些想要面包的女孩,毕竟,这或许是她更想得到的幸福。
而我,想做一个既有面包又有爱情的女孩。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