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长假,我们自驾去了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景区。太震撼了,直到现在,还是不敢贸然动笔来写。
红旗渠是1960一1969年,十万人参与,历时十年修筑成功,穿越太行山,形成一个环形的水利工程,被泽沿途的土地。尤其是像林县这样三年两头旱,两缸水就可换一个新媳妇的地方,终于因为红旗渠的灌溉,逐渐地富饶起来,人口再也不会因为赤地赤贫而外流了。
红旗渠精神,令人感动,也令人景仰。
1 科学性
在那个年代,科技远不如现代发达。用于测量探测仪,全站仪等,不是没有就是相当简陋。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的测量人员,想尽一切办法测量,用算盘计算,勘测太行山地质状况,架桥梁、打隧道,设计出壮观的红旗渠。
施工时,为了防止落石对修渠人员造成伤害,林县指挥部12人组成的除险队,一根麻绳拴在腰间,手拿钢钎,对准松动的岩石,凿一下弹跳开去,抖落松动的岩石,又巧妙避开落实的伤害。(现在,这个除险的动作,成为景区表演的一大节目,让游客感受当年除险队工作人员的英勇与豪迈。)
红旗渠经过途中,遇上了河流,设计师让红旗渠在河床下穿过,首创了“渠水不犯河水”的空心渠设计。
2 组织的严谨性
在修筑的堤坝上,无论是青年突击队还是妇女突击队,都组织配合严密,建立质量责任制,如今在青年渠的坝面上,依然可见当时貭量责任人的钢板,有标识,可追溯。红旗渠建成近办半个世纪了,堤坝依然坚固,水流如初。
每天上工的时候,工人们都会把身上的东西,整整齐齐地放在各自床铺上,枕头底下。根本不用担心会丢失东西。(不过,大家确实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出工伊始,他们就把自己交给这份使命,这个信仰,甚至那一张张的饭票,也当做“遗产”般珍惜。
历时十年,林县大约有38人,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红旗渠,与红旗渠一起,守护者林县的子孙后代。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尽管防护简陋,安全意识铭刻在心,安全管理成绩斐然。
3 众志成城,廉洁奉公
红旗渠总投资六千八百多万元,国家投资大约占不到15%,一千四百多元,其他的全是集体投资,工人挣工分,投入工时。指挥战斗的干部与工人一样,生活在生产第一线,随时掌握着生产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使“人定胜天”的口号,响彻了太行山。
工程完工审计,六千八百多万元,全部用于工程建设。干部们两袖清风,无一分钱被贪污!无一分钱被贪污!
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利于巴蜀,成就了“天府之国”。李冰父子,更是名载史册,并被供奉于二王庙。
还有郑国渠,也是后代的福祉。
一千多年的京杭大运河,作为水上运输通道,便利了多少年。
如今的红旗渠,过两千年再来看,也是彪炳史册的千年功德。总设计师杨贵,更是功不可没。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红旗渠精神,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