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业内和网民如何评价周鸿祎,我对这个人始终是怀有一些好感的。从3Q大战至3B大战至3米大战,我都试图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替他说几句公道话,因为,在互联网还比较贫瘠的年代里,我曾受惠于那个,后来一身骂名的3721。
记忆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有些事转过身就忘了而有些事多年后依然鲜活,就比如我现在还真切地记得,我在3721网页左侧搜索框输入“北京 软件公司”这个关键词,然后出来长长的一列软件公司的名字。我挨个儿打开主页再点开“联系我们”或者“加入我们”或者“招贤纳士”一类的栏目,找到联系email,给这些公司发送我的简历。
找工作方面我深谙“广泛撒网,重点捕捞”这个道理。几天后终于盼来了一个(也是唯一的)回信,来自于一家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在邮件里跟我聊了一些技术话题,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也大谈特谈我的“见解”。就这样邮件往返交流了十余次,他说我给你出个有点挑战性的题目吧,通过了你就来我这里工作。
于是他发过来一个exe文件和一堆配置文件,没有任何说明,要求一礼拜之内照原样编一个并将开发文档和用户手册补全。后来我才晓得那是个Z39.50客户端,用来检索书目信息(比如跟国会图书馆的Z39.50服务器通信)。
一礼拜之后得到的答复是令人沮丧的。他说你的软件虽然能运行但代码中问题很多,并且你不会写文档。末了他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你肯花一个星期时间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如今的年轻人这么诚恳踏实的不多见了。
种种原因,后来我没有去他的公司,但我们成了好朋友。时常邮件交流、偶尔见面,有时下午在国图院内的“行摄匆匆”聊技术话题,有时晚上坐在国图门前的台阶上弹吉他唱Simon & Garfunkel、The Brothers Four和John Denver的歌,聊张楚当年寄居在他们宿舍,聊四兄弟当年在首体的演唱会的盛况。
2003年,他花了一个冬天的时间为我写了一本书,我用了191张A4纸双面打印出来。这本书讲述如何从头开始开发一个Win32 多行Edit控件。其中涉及到清晰而缜密的设计过程、复杂而广泛的技术细节、丰富而实用工程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隔三岔五在拖拽使用的EditBox,其实现竟然如此复杂,而我之前从未曾想过。我也从中总结出一点经验,多年来从不轻言任何东西“简单”或者“容易”,囿于眼界和技术能力,我能看见的只是浮于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大量的复杂而枯燥的工作,是隐藏在表面下的,只有去做了才能体会其中味道。
作为一个1989年即开始从事软件开发的图书情报行业的权威专家和两家公司的老板,愿意花大量时间在我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程序员身上,其中既有秉性相投缘分,也有提携后辈的责任感,何其幸运。我对软件开发这个工作的热爱,或者说对“程序员”这个职业始终保持着一点理想主义的情怀、以及后来工作中对比我更年轻的程序员的一点点力所能及帮助,都源自我这位好友对我的影响。
当然,这也算是我跟3721之间的一点有意思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