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乘客,你好,欢迎乘坐49路末班车,这是你的车票请收好。
车牌号:49路末班车
车票号:H20211129
车票价:1440RMB
参考资料:《底层逻辑·理解what、why、how,才能知行合一》刘润
路经站:摘抄站、回顾站、启示站
摘抄站:
1)很多坐在这里寻求别人帮助的人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答案
2)他所提出的启示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一个他试图用来解决真正问题的答案
3)如果是关于what的问题,则应该是向:“你们公司做的是什么事情”
4)如果是关于why的问题,则应该是向:“你们公司为什么做这些事情”
5)如果是关于how的问题,则应该是向:“你们公司是这么做这些事情的”
6)在沟通的时候,你一定要搞清楚,对方想听的是what、why还是how,而你自己所表达的是what、why还是how。 7)只有当你真的把what、why、how这“黄金三问”同时解决了,你才能真正做到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回顾站:
在这一节中作者刘润讲述了一个人想要做到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必须要回答三个问题,分别是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以及how(怎么做),作者认为正常的人际沟通是根据对方向自己抛出的三问中的其中一个,针对性地回答其中某一项内容,而不是交叉进行回答,例如,文章中提到作者作为商业顾问,向学员提问:“你的公司是做什么的?”(是什么)但有位学员回答是:“我们公司能够帮助合作伙伴用最快的速度赚到更多的钱”(为什么)。分类的不同导致回答的不同,最终造成提问者听到这个回答时一头雾水,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没有正确对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没有清晰地分别出是属于what、why还是how。
作者在文章中特地强调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即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清楚为什么做一件事,就缺少了做事的动力;不清楚如何做一件事,就成为单纯的鸡汤。因此当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我们将这“黄金三问”想清楚、想明白、想透彻。
启示站:
作者在这一章中的口头提到一个十分有趣的案例,当一个人提出某个问题时,作为回答者不要急着回答,而是要思考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答案。“我怎么才能给我的高管降薪”在一般人的思维中是直接根据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如何如何降薪之类的内容,但是作者反问到为什么要给高管降薪,这一问才真正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提问者认为高管在工作过程中没有达到提问者的预期期望,觉得高管不值得发放如此高的薪水,因此提问者决定通过降薪的手段解决高管业绩差的问题。因此最根本的原因是如何提高高管的业绩而不是如何降薪,在实际生活中倘若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很难摆脱疑问句的局限,进入到一个错误的场景中进行思考。
当某个人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多想想,这个问题究竟是一个问题还是提问者自己给出某一个存在问题的答案,最有效的办法是针对提问者的原话问一句“为什么?” 作者在这一讲中提出的“黄金三问”应该是我们在准备从事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亲自询问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件什么事情(下定义),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寻找意义)以及如果要做这件事情我应该如何做(方法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只有深入地,持续地思考才能让我们真正明白做事的意义与方法,有了意义才能让我们坚持,有了方法论才不会让我们陷入瞎忙活的境地。
拿出一张纸,列出三点“我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要如何做这件事情”,当我们写下这些答案时就是这件事情给我们的人生创造的意义。
时间的乘客,你好,49路末班车已达到终点,感谢你的陪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