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类的第二种资料。资料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阅读、工作、专业等等这些地方收集所来的各种信息产品。资料又可细分为三类。一是案例、二是经验、三是报告。
资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所占的比重不大。存在的意识感不是很强。但它却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实用的。因为他的专业领域相对较狭窄。所以。大多数会被忽视,存在感显得稍弱。但他的用处,其实不小。
案例。比如某某公司的发展案例、某某公司的发展轨迹故事、某某有名的心理学实验。某某明星的成长故事。这些大多数都不在我们关注的信息范围内,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他的存在我们不知道,只是我们还没有涉及到那么专业的案例领域,并不代表它的存在对我们是毫无价值意义的。
经验。比如某地的旅行攻略、某种机器的操作指南、某个专业领域的文档、某个行业的调研报告。这些资料信息在短时间内不一定用得着,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用不着。但是他是确认十分有用。因为他本身是经过发布者他的分类整理,形成了一个详实的系统。根据实际状况,具体实践总结而来的经验存在。所以经验本身是有着很大用处的价值类信息,我们可以对这样的资料进行保留。
怎样去保存类似的资料?有用的信息经验资讯,不在于保存资料本身,而在于提取关键词,利用钩子把它们分门别类储存起来。以便在运用的时候快速找到。
我们并不是单独去记录某一个数据图表的出处。而是要去拓宽延伸它的外延。当我看到一个图表的时候,会去查找图表的原始出处,去收集这个图表的流程。它从何而来?为什么呈现在我眼前的是现在这个模样?记录下他的参考文献。它来自于哪里?怎样从原始文献演变为现在我所看到的图表和报告?这一整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其实是就是拓展延伸收集信息的渠道,不断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去对信息进行解码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必要。不可由他人替代,必须自己亲自见识践行,才可内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怎样形成自己的资料库?这需要链接。需要不断往上溯源,不断拓展信息库,找到资料的原始出处。分门别类编码。需要按图索骥。快速查找。比如,我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都会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不是摘抄记录好词好句好段在笔记本上。而是在阅读的时候读书笔记加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体会。根据作者想要传达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内化成自己所理解的,独特的信息。
读书笔记过多也可以按照需求分门别类。并不是笼统的根据,阅读的时间,进行大概的统一的记录。这样根据时间记录来之后,日后查找非常麻烦。可以把你的读书笔记本根据用途划分种类。比如根据对我的作用影响,划分为用于改变我思想的观点笔记本。用于改变行为的干货笔记本、用于指导我实践的具体的经验总结类笔记。这样对于你自己自身的学习成长的不同作用进行总结。也可根据你阅读的书籍的种类,对笔记本进行分类划分。一个记录专业的知识领域的内容、一个记录文学方面的内容。一个记录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一个记录自己随意翻看的杂志文章之类的摘抄内容。比如像我现在手里就会有4到5个笔记本。一个是用于记录学前教育专业上面的信息资讯。一个是用于记录自己个人爱好上面的不成体系的文章内容,一个是用于自己学习感兴趣的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一个是用于自己记录突然偶尔迸发出来的想法灵感片段。
时不时的去翻看,去复盘,去复习记忆。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去随手随意翻看。这样对于资料的保存和日后的提取是一个非常方便的过程。不经意的每天几分钟累计而来之后也会有爆发出特殊惊人的力量。
除了笔记文字这样实实在在花费时间,白纸黑字的力量,还需要更多的外延产品去,我真的不晓得。比如说我们的图片的储存在U盘里的内容你当你看到某一本书的时候,王艳说非常感兴趣,可以把它拍照记录下来。当你看到某一个文件可以把他的链接,地址方式,以后要去哪里寻找他,记录下来。并不需要长篇大论的,把那个原始文件一保存,显得大量繁复而复杂的信暂时好看来不在日后看来,不但没有头绪。也非常占个人头脑内存。
要把资料信息从单独记录变为交叉记录。如果是多条线索能够推导出来的,就很容易存在保存搜索。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并不是一个关键词。而是多个关键词就能搜索出来。这样的资料不会丢失,而且方便查找。这样的信息对于我们便利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忽略它的存在。以至于日后开展起来不便利。就像常常在用到某一件东西的时候去找,就很难找不到。
复盘大概就是物品的归类。哪里拿放回哪里去。以便在需要使用的时候,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他所在的物理位置。想要的资料,分门别类储存好,用多个关键词记录在你的头脑里。不会丢失。反而会根据新的经验知识不断融合整合成为你特有的资料。听说过一句话。清理你的桌面。清空你的头脑。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保存新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