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没什么事,利用一点闲暇看了最近上映的冯小刚作品《芳华》,说句实在的,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没有太多印象,很多都是通过书本文字作品知熟。
整个就父辈们所经历怎样的动荡和磨难,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很多人说的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这一句话至多不过是希望和对方站在同一地平面,从而说出来安慰鼓励的话语。
也就是最近一些日子的一些体悟吧,生活里非常微小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是一句不经意说出来的话。都可能是影射出本人地真实想法,或是曾经的一段经历。
也谈谈看过冯导整部影片的观感吧!电影和文字所表现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人都是通过眼睛接触世界占到了大多部分,对色彩形貌等在外东西更直观的理解。而文字是通过个人理解以后产生的交流信息,所以就有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华芳整部影片展现出一代人的青春祭奠,都在以个人讲述的方式,回忆那个年代,那一代人独有地青春岁月。如果把它放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之下,名字就可以改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只是在那样地时代背景,那样的全民“疯狂”之下,个人命运都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整部影片所跨越的年代都比较大,可以是一个人精神最为旺盛的年龄。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挣扎和无奈。如果置换到现在的青年身上,可能很多很多人都无法承受那样的大起大落。最后小萍精神失常,也是由于看到各种惨烈现实,她一直生活在不受待见的环境中,最后的荣誉反而成其致病因由。
在我看来,整部影片想表达的太多,但是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完成一切任务。把故事里每一个人的命运变化都交代清楚,有的是个人选择,有的是不得已而就势为之。至少在人物立体方面就有所缺失,可以肯定导演对人性的理解是非常深刻。
文工团的女兵最后被解散,最后说的是,他们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他们泪流满面,痛哭流涕,命运之手和现实社会把它们放在了不同的地方。他们又是幸运的,很多在那样的年代没有躲过残酷的现实。是的,她们完成了她们的使命,这也是国家与社会所要其付出的应有代价。青春在他们的那一代人是同样的颜色,最后到了九十年代,都有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在不同的年代烙上一个时代特有的印记。随着岁月的冲刷,一点点抹去一些色彩,有的是语言人们忘记的,有的是无论怎么也不能更不该遗忘。
最后讲述这个故事的穗子,他说我们都老了,不希望让“你们”看到衰老后样子。故事也随着她们的老去也渐渐走入结尾,老去的,或说死亡带走的只是他们的身体。还会留下的是,那一代人的事迹,作为个人可能是可怜的,不幸的。
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年代和家庭,只有随着时代的巨浪在小范围内做少许改变。他们终会被遗忘,他们的故事也会被尘封,我们也在走上他们的路。
泪水,欢笑,衰老,死亡,都是生命这个里程中的应有之义,终将离我们远走的事时间的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