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昆曲曲牌音乐之体制规律及其变异─以《牡丹亭‧游园》为例─
黃 慧 玲
摘 要
昆曲是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戏曲唱腔之一,昆腔于明嘉靖、隆庆年间,经由戏曲家魏良辅改良后成为以细腻优雅演唱著称的「水磨调」,由于昆腔流播的过程迅速,对于各地的戏曲产生重大的影响。戏曲家梁辰鱼首先将昆腔运用在昆剧《浣纱记》中,也开启了昆剧演出的辉煌歷史,昆剧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百戏之母」。2001年5月18日更经聯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深受国际社会的肯定,并奠定昆剧的艺术地位。昆剧属于曲牌体,曲牌体的体制规律结构严谨而具代表性,本文将分兩个层面論述,首先論述昆曲曲牌的格律结构:由曲牌、宫调、套數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其次,再論及昆曲之演唱技巧,探究昆曲曲牌音乐之体制规律与变异的特色。
关键词:昆曲、昆剧、曲牌、水磨调。
音乐研究第17期2012.12 24
The Analysis of Rules and Variation of Kunqu Music:The Case of The Peony Pavilion Garden fromKunqu Opera
Hui-Ling Huang
Abstract
Kunqu oper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types of oper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China. The singing of theKungu dialect was reformed by opera writer Wei Liang Fu between the Jiajing andKhanh Eras. Due to the fluidity of the Kungqu’s dialect, its impact wasprofound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opera singing. Opera writer Liang Chen-Yu wasthe first to implement the Kungqu dialect in the Kunqu Opera "Wun ShaJounrney": this launched the beginning of a glorious history of KunquOpera performance. To date, Kunqu Operas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over 460years, and are now recognized as “The Mother of Chinese Opera”. On May 18,2001, Kunqu opera was recognized by UNESCO as an inclusion in the Oral and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thus attaining affirmation by the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its artistic status. Kungqu opera is consideredunder the ‘Qupai’ system, which follows structured and well-defined laws oftuning.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of discourse. The firstdiscusses the Kunqu Qupai system rules and literary history, which includeliterary discussions and analysis of the Qupai, mode, and tonal systems.Secondly, the article addresses the requirements for skillful Kunqu operasingi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stitutional rules andthe variations found in Kunqu opera music.
Key words: Kun Opera, Kunqu Opera, tunes,water mill tune.
前 言
昆曲在我国戏曲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末年江苏昆山与苏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调,称为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腔于明嘉靖、隆庆年间,经过戏曲家魏良辅的改良后,结合了当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并吸收了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三大声腔及南、北曲的唱腔精华,改良成以细腻优雅演唱着称的「水磨调」,昆腔流播的过程由吴中一带迅速传播至江浙各地,对于各地的戏曲产生重大的影响。戏曲家梁辰鱼首先将昆腔运用在昆剧《浣纱记》中,也开启了昆剧演出的辉煌歷史。
昆剧是一项综合艺术。由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紧密结合,呈现「有声皆歌,无动不舞」的戏剧艺术之美。戏曲透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刻画人物思想、角色个性,所谓「唱」包含曲牌音乐演唱、演奏,「念」乃指有节奏韵律的念白及宾白,「做」、「打」指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再配合舞台声光等条件,展现完美的戏剧效果。音乐可用來主导全剧情绪脉动,经由节奏和唱腔使全剧的语言变得优美生动。
昆剧的重要性不仅仅止于艺术的层面,昆剧形式所表现出的高雅、温婉、含蓄的特质,确实表现出东方文化的底蕴特色,昆剧获得国际社会的肯定,不仅是一个剧种的兴衰,对内,相对的是一个文化是否为当代社会所认同与喜爱,对外而言,更是文化软实力的展现,具有深远意义与价值。
然而,明、清以來戏曲的研究与论述也大多以昆曲为对象,但大多以昆曲的歷史与剧作之相关研究为主,音乐学者以音乐分析的角度论述较少,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昆曲曲牌格律与音乐之关系的论析将对昆剧未來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分兩个层面论述,首先论述昆曲曲牌的格律结构:由曲牌、宫调、套数三方面进行探讨并以经典名剧《牡丹亭‧游园》为例进行分析。其次,再论及昆曲之演唱技巧,探究昆曲曲牌音乐之特色。
一、曲牌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曲牌依音乐的体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曲牌联缀体结构的「曲牌体」和以板眼变化为原则结构的「板腔体」两种,在清代皮黄戏兴起前,是以联曲体为主,即每一曲牌除本身合乎曲词的字格与腔格后,在戏曲中将曲牌依宫调规则集合成套曲形式。昆曲是明代戏曲中艺术性极高的一种戏曲声腔,其前身为「昆山腔」,于元代已经形成,原是江苏省一代民间流行的清唱曲调,属于清唱之曲,在文人间流传,明代中期,因魏良辅改良后,唱腔以婉转细腻,擅于表现抒情的唱腔表现形式,而有「水磨腔」之称。本文首先就曲牌名称与形成的原由分析曲牌音乐中语言与音乐的关系进行论述,探讨曲牌的文字格律与音乐的关系。
(一)曲牌名称的由来与特色
曲之各种名色,称之为「曲牌」,古时候将不同的乐曲、音节写在「牌子」上,而有「曲牌」或「牌子」的名称。1所以自从元、明以后的「南、北曲」、「散曲」、「时调」、「小令」等曲调,均统称为曲牌。
「曲牌」音乐的组合有着一定的体制规律,唱词通常以长短句为主,唱词平仄四声与音乐的旋律、节奏互相配合,音乐的声情与歌词自然情融合,一开始是由文人先创作歌词,再交由音乐家谱曲,这是「选词配乐」的阶段,基于唱词的词情集结同性格之曲调组成套曲的形式,曲牌在调高、调式、音型、节 奏的运用上都须符合原唱词的情感。曲牌在之后渐渐发展形成另一种创作的方式,即保留音乐的旋律而「依声填词」;保有原有曲牌名和音乐,重新创作不同的唱词内容。由于保留原音乐的乐句形式、旋律及节奏,因此新的创作的歌词必须遵循曲牌原唱词的格律,才能和音乐紧密结合,形成另一个同名曲牌。所以,同名的曲牌,对于每个曲牌的字数、句数、句长、句式、平仄、协韵、对偶2都有固定的规律,这便形成了曲牌的文学格律。音乐方面,这些变化使曲牌产生共有的骨干音,但同名的曲牌在旋律又有变化,这正是中国曲牌音乐最富特色与诀窍,新创作的唱词必须遵循原唱词的格律,依剧情、剧词的不同创作出另一首同名曲牌,这就是曲牌音乐,赋与变化又不失其统一性的特色,也是曲牌音乐独有的风格。
1高厚永,论曲牌(一)(台北:北市国乐期刊,2/27/1988),5。
2施德玉,板腔体与曲牌体(台北:国家出版社,2010),300。
(一)曲牌的文字格律
由于昆曲曲牌创作者都为文人和音乐家,所以,昆曲曲牌的文词优雅,音乐柔婉、清麗极富艺术性,论及曲牌的文字格律与音乐的关系,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字中的语言旋律,由「声韵学」中探讨语言旋律音乐化、节奏化等因素,再进一步论述文字结构如何运用语言的学理将其美化,而使声情与词情相互融合。
任何语言,只要发出一个字音,就包含音长、音高、音强、音色等四个构 成因素。就中国的语言来说,还包含声调的特质,所谓声调,是起于音波运行的路径或平直或曲折或可展延或被阻塞。所以中国语言而言,每发出一字音,就包含长短、高低、强弱、平仄等四个因素。而文学必须累字成句,累句成章,文字的連结包含内容思想和情趣,而字词章句的累增,其间自然产生了旋律感,我们称为「语言旋律」,语言旋律的变化丰富,腾挪有致也产生了自然的旋律线条,如音乐般的旋律美感就自然的运行,研究中国语言声韵的科学称「韵文学」。就中国「韵文学」理论来观察构成「语言旋律」的因素,就包含字数、字句、句长、句式、平仄、韵协、对偶等七个因素3。笔者参阅曾师永义《宋元南曲戏文之体制、规律与唱法》书中之释义如下:
(1)字数:一个曲牌本格正字的总数。
(2)句数:一个曲牌本格所包含的句数。
(3)句长:即每句子的音节数,如三音节即三言,五音节即五言等。
(4)句式:一个曲牌本格所具有的句子,同时含有「意义形式」与「音节形式」。「意义形式」是指一首曲子的歌词,用文字所呈现的意 义内涵,用以传达词情;「音节形式」则是将曲子的歌词依音节的结构形式来划分乐句,用以传达声情。音节形式有单双二式,如三言作21,四言作13,五言作23,六言作33,七言作43, 皆为单式,单式音节给人的感觉是「健捷激袅」;如三言作12, 四言作22,五言作32,六言作222,七言作34,皆为双式,双 式音节则是「平稳舒徐」。因此,音节形式对于词情所呈现的性 格相当重要。
(5)平仄:指每个句子的平仄格式,平声中有时别阴阳,仄声中有时分上去,是直接影响音乐旋律的高低线条走向,平仄交互运用,增加语言旋律的变化。
(6)韵协:在戏曲唱词中极重视韵脚字的安排,运用声母与韵母的不同配置,调整句子的声调,两韵之间的音节数称「韵长」,可因分句方式不同,而改变句长。如十言的句子,可分为5、5或3、7或7、3,其音节形式必须相同为单式音节﹔如其音节形式必作 双式,则可摊为4、6或6、4。句尾押韵可使句子产生前后呼应的效果,对多句的句式有归纳声调、统一协调的功能。
(7)对偶:曲中往往逢双对偶,所谓「逢双」就是相邻的在字数和句式相同,产生对偶,但这非必然的现象。
上述七个因素是构成文学格律与音乐形式中谱律的基础,由此建构曲调的韵味、节奏的快慢及旋律音调的高低,就有一定的准则,而曲牌适用于某种意境或传达某种声情的「性格」也由此确立。另外,每一支曲子除了正字之外,还含有衬字、增字、带白等其他因素,辨明以上的因素才能准确的掌握曲牌中 的语言旋律。
――――――――――――――――――――――――
3曾永义着,「宋元南曲戏文之体制、规律与唱法」。戏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台北:国家出版社,2009),245。
(一)南北曲声腔的差异
曲牌以语言作为载体,随着载体使用的语言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声腔特色。南北曲因所处的地域、语言不同,所产生的声腔特色也不相同。南曲的旋律一般注重细腻绵长的效果,故「字少腔多」,反之,北曲,重其阳刚雄健之气魄,故「字多腔少」。一般而言,四声腔格因南方和北方所使用的方言特色不同而有些不同,如北曲中只分平、上、去三声,而南曲因南方语言旋律而比北曲多一组入声字,至于四声的应用及说法众多,但大致都对其音型高低作为重点。元曲中所用的曲谱皆为北曲,至明传奇(昆曲的剧本)兴起,曲谱中包含南北曲牌,但大致以南曲为主,北曲数量较少,而且于南北合套时,北曲受南曲影响成为「南曲化的北曲」。另一方面,曲牌因使用南方方言与北方官话由语言上的不同而有南北曲的分别,就音乐上而言,南北曲之间具有许多不同点,以下笔者就南北曲牌之不同特点的了解,综合列表说明如下:
南北曲不同特色之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