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用户: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为什么你明明知道该改变,却总也做不到?
怎么解决既想改变,又怕改变的冲突和迷茫?
为什么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陈老师:
您好!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那些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人,总感觉,他们在这样专注投入的时刻,身上都是闪闪发光的。有的人热爱英语,愿意每天6点早起朗诵英语;有人热爱跑步,一年365天除了下雨下雪,可以每天都坚持奔跑十公里;有人喜欢摄影,可以在山里寒冷的夜晚,通宵不睡蹲点拍摄星空。
以上三件事我都干过,但可惜的是,我并没有他们那样的坚持,6点早起坚持永远超不过1个礼拜,跑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拍星空在蹲点到凌晨两点的时候就回去睡了觉。确切的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很容易地因为好奇被一件事物所吸引,但仅仅是在了解了它的皮毛之后,又会迅速抽离。小时候练书法练了两年没能坚持下去,喜欢拍照但又嫌麻烦懒得去学PS,喜欢的书和电影很少会去看第二遍,现在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也是如此,从最开始的主动去图书馆找书上自习到现在对堆积如山的学术文献产生了很大的抗拒。
在我的生活里,我似乎永远都是「三分钟热度」,甚至对于生活中的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人也是如此。在刚开始接触时总是带着巨大的热情和友善不断地寻找着彼此之间的相似之处,但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慢慢冷却和远离。
之前在TED上看过一个演讲,讲的就是生活中的“多面手”,多面手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快速的转换能力、以及永远不会被满足的好奇心,他们往往是工作中的创新者。但与他们对各个领域巨大的热情和投入不同,我似乎只是满足于浅显的了解和表面的喜欢。我似乎永远都在寻找一个刺激点,而一旦真正慢慢地深入接触这个刺激点,就开始逐渐产生厌倦。我想要的,或许是生活的一种体验,一旦获得了这种体验,我就不愿意去面对它背后更为琐碎的工作和深层次的思考。
偶尔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样的状态也不错。多去尝试尝试新鲜的事物,多去走一些地方,看各种风格的书和电影,看奇思妙想的展览。
但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处于困惑和自我怀疑的阶段,尤其是在当别人问我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的时候。我很焦虑,也很害怕,我很害怕自己将永远也找不到一样能唤起我热情、激情并持之以恒热爱的事业。也或许,我仅仅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懒而已。
非常渴望得到您的回应。祝好!
——正在迷路的小太阳
答:
迷路的小太阳:
你好。你可能高估了兴趣爱好的价值。你所看到的那些每天早起背诵英语的人、每天坚持跑步的人、在寒夜中蹲点拍摄星空的人,他们能够坚持,不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兴趣爱好,而是因为他们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我们这个时代,兴趣爱好是一件被过度美化的事。兴趣爱好常常被当作激情、活力、坚持、乃至成功的代名词。以至于当有些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够好时,第一反应便是:我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于是他们读诗、学佛、看文艺电影、徒步旅游或者跑马拉松,但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其实不是兴趣爱好本身,而是它所能带来东西。他们总想用兴趣爱好来换点别的。
换点什么呢?有些人希望通过一个牛逼的兴趣爱好,来让自己「与众不同」;有些人想通过一个文艺的兴趣爱好,来寻找生活的意义;有些人想通过一些清高的兴趣爱好,来逃避世俗成功的焦虑。更多的时候,兴趣爱好提供了这样的幻想素材:我现在混得不够好,是因为我还没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一定会变得金光闪闪,一扫现在的颓样。于是你到处寻找,到处尝试。
可你的潜意识知道你真正想要的,不是投入和专注现在的事——就像这些被兴趣爱好驱使的人一样——而是投入后的成功。它看出了这种矛盾背后的虚无,所以就劝你早早地放弃了。
这么说来,兴趣爱好很像一个坏脾气的姑娘,你向她索取什么,她偏不会给你什么。你只有臣服于她、奉献于她,有一天,她才会给你一些意外的回报和惊喜。这背后考量的东西很俗,却很真实,就是,你到底是真的爱她,还是只想经由她,靠近她的闺蜜。她能感觉到呢。
你所追求的兴趣爱好能感觉到你的爱呢。你应该问问自己,如果兴趣爱好没法给我带来好成绩、好工作、好生活,甚至没法让我看上去与众不同,我还会爱它吗?
也许你要问,那兴趣爱好有什么用呢?
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很多高手,但绝顶高人是一位扫地僧,这并不是偶然。对于其他高手来说,武功意味着功名利禄、江湖地位,至少也是行侠仗义的能力。但是对一个不问世事的扫地僧来说,武功真没什么用,跟日常扫地没啥区别。正因为没用,他才不用焦虑要练得多快多好或者要坚持多久,他才能练得好,他的成就才高。
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激情和乐趣。如果你没办法通过寻找某种兴趣爱好来找到某种激情,不如就做你能做的最简单的事,并把它当作一种修行。就像僧人早起诵经扫地、农民下田插秧、工人开动机器、学生背诵英语,一个匠人戴上眼镜,摆弄起手中的工具。你可以说,他们在做他们有兴趣的事,也可以说,他们不是,他们只是在生活。
这种生活,需要我们去忍受简单和枯燥,沉下心来,愿意停留在所做的事中,成为一个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任何高超的技能,都需要经过长期枯燥的技能训练。这种枯燥的训练,不是简单的时间的堆砌,还要我们去反思、总结,亲近我们所做的事,了解它背后的机理。有些事,是做着做着,才成了你的兴趣爱好的。即使这样,也不要期待这些兴趣爱好让你看起来毫不费力,只是,它会让你的付出有意义。
除此之外,你可能还需要一个师傅。
我觉得扫地僧可能是有师傅的。因为要度过枯燥的瓶颈期,光靠自律是很难的,它还需要一种信任和托付的关系。在以前,无论是学武、读书、唱戏还是学木匠,母亲会把孩子带到师傅面前,行磕头大理。母亲会说,孩子以后就交付给师傅了,要打要骂,悉听尊便。师傅知道这托付背后的意义,是孩子的前途甚至生死。于是,徒弟参与师傅的生活和工作,师傅教授徒弟技能。在一种亲密关系中,师傅的教和徒弟的学,自然都格外用心。匠人精神、师徒关系和技能学习其实是一体的。今天没有师傅了,技能都搬上互联网学习了,方便是方便了,但没有这种人际关系,人恐怕很难坚持和专注。
祝一切都好!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为什么你明明知道该改变,却总也做不到?
怎么解决既想改变,又怕改变的冲突和迷茫?
为什么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改变自有其结构。人的行为是整个系统共同作用的产物,有推动你向前的力,也有拉着你向后的力。如果不能从行为背后的系统入手,人们就只能在「一鼓作气」和「回到原点」之间来回摇摆。「如何让改变可持续」是个需要深入系统思考的问题,希望这样的思考和行动陪伴你完成改变历程。
本文摘选至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