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传播流传主要靠手抄。想想小时候抄课文的情景,再想想那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名家经典,比如《史记》,应该不难能想象出这是多么耗时耗力的工作,关键是,在抄写过程中,很难保证不漏抄,错抄。
就是因为成书太不容易,所以当时书的价格很高,而且世家大多视本族家学书籍重若生命,很多书是不会外借的,自然不会在市面上流通。隋唐之前,朝廷之所以容易被世家所把控,寒门子弟之所以出头机会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那时普通人买不起书,即使节省买书,也很难买到精品,学识见识自然会受限,这才是真正的输在起跑线上了。
直到隋唐时期,受印章的启发,我们智慧的先辈们发明出了雕版印刷术。所谓雕版印刷,就是把木板刨平,然后在木板涂一层浆糊,再把写好的确文稿翻贴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个个刻出来。待到印刷时,将油墨涂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盖上白纸,用刷子轻轻刷平,文字就印在纸上了。这样的雕版虽然第一次雕刻时,也会耗时耗力,但刻成以后可以重复使用,比起手抄是不是方便很多呢?但是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雕版印刷的缺点也愈发明显,比如刻板太大,不易保存;而且一旦想改动或添减内容,必须重新雕刻整版,这样也很不方便。
所以宋朝时期,印刷工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块,在上面刻上字,烧硬,冷却,再将刻好的单字按韵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时,按文章找出活字,将其排列在铁板上,四周用铁框固定。除此,他还在铁板上预先铺一层纸灰、松脂和蜡混合成的黏合剂。然后,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剂熔化时,就用平板将单字牢牢地压平,等冷却后,每一块活字版就成了一个坚固的整体。接下来,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纸,轻轻一压就可以了。等印完后,再用火将铁板烤热,黏合剂熔化后,就可以将活字取出来,保存,以备下次使用。
这样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书籍的成本,推动了书籍的传播。也是因为印刷术的发明及广发应用,唐宋之后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私人藏书家。
无数先辈,历经十数代的苦苦摸索试验,死了多少脑细胞,只为了让书籍从王谢世家流出,传至你我这样的寻常百姓家,多么不易。即便在互联网无所不能的今天,纸质书籍依然不可替代。这或许就是印刷术被世人所推崇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