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在公交车站、地跌上、健身房、图书馆总会看到很多带着耳机听付费音频或看付费内容的人;他们大部分是80、90的年轻人,手机里储存了很多课程,即便是在上下班的路上也要拿起手机来学一会。
但是有些人是真的听了、学了有了启发,然后持续思考,再慢慢付诸行动,直至自己有了些改变;而有的人是屯了很多课,也跟着学,学完知道了很多高大上的词,跟别人交谈时也能扯上很多话,但仅此而已。
为什么同样的付费,同样的跟进度,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效果呢?这就是”知识付费”与“只是付费”的区别了。
真正会学习的人,是把知识当做一间大厦,把知识看做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而不会学习的人,是把知识当做一块块砖头,不断积累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最终积累的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01
2016年被公认为互联网界“知识付费”的元年,也是“知识共享经济”在中国大爆发的一年,由此火热的网络产业似乎一夜之间迎来了
知识产品和服务掀起的巨大浪潮,中国也似乎成为互联网产品的创新之地,而基于知识内容的文化消费更是火爆开展。
据《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2017》的数据,截至2017年10月,喜马拉雅活跃用户超过3500万,人均单日启动APP次数4.68次,人均单日使用时长22.92分钟,公开用户复购率达到52.4%,市场排名第一。
“知识付费”如火如荼、是打中了人们的哪个痛点?基于“知识付费”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02
首先是焦虑生存状态下的“知识觉醒”。
这是一个盛产焦虑的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日新月异,人们逐渐沦为追求效率的机器,不甘心在疲惫生活中沉沦的人们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刺激、更需要对知识学以致用改变生活状态。轻浅质的娱乐内容、情感问答、技能教授等相关付费知识恰恰成为焦虑心情的定心药丸,当人们注意力被占据、认知边界被拓展,原先焦虑的情绪便被暂且搁浅。
然而“知识付费”的主力军是年轻人,他们多是处于职场中的初、中级人员,尤其是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的月收入在5000—8000之间的群体,他们更希望通过付费学习牛人的技能、经验、专业素养来得到职务晋升和改善生活品质。
2017年喜马拉雅FM“123知识狂欢节”,创始人余建军表示,一年以来的销售业绩30岁以下的年轻人贡献了六层交易,而00后也在父母支持下购买了学习课程。可见,对知识的渴求,对急于利用知识改变自身的渴求成为人们在焦虑生存状态下的“集体觉醒”。
其次是寻找失控感充斥下的“知识抓手”。
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邓巴数字”,即人类可以拥有的稳定社交人数的上限是148。管理学上也有一个经典的“管理跨度”定律:一个人有效管理的人或者事务的跨度一般不超过7—8。
而今天,互联网的无限连接促使信息每时每刻如潮水般袭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变量早已经超出了“邓巴数字”和“管理跨度”的有效数量。人们的失控感加剧,生活节奏越来越不受自己把握,一系列不适应便接踵而来,人们急需要一个“知识抓手”来增强掌控感。
因此在超载的生活环境中如果谁能提供一个提纲挈领、定海神针般的知识指引,那么谁就是迷茫者的救星。
03
无论人们是出于何种目的去购买知识,“知识付费”已成浪潮,并且还将继续,但是有些人确实因为付费得到了更多,而有的人却是越付费越焦虑,这是为什么呢?根本上是对学习的认知态度不同导致的。
有的人是真的在学习,别看他每天只听两分钟的音频、一上午只学习一个概念,他要的是对知识概念的深入理解,把握其内涵,再经过不断地刻意练习对自己进行反馈评价,最后形成系统直到把知识融入生活、以改变当下。
而有的人只是在“假装学习”,看到别人在网络上买了很多课程,自己也购买,一有空闲就学一会,有时候讲师的话几乎都可以背下来,可是每次到此就为止了。甚至很多人,付了很多费、屯了很多课,之后便把这事给忘了。
一切无效学习都是在“假装学习”,只有能给自己带来改变的学习才是真的学习。
另外网络学习与我们传统的学校学习有很大不同,在学校有同学之间的竞争、监督、讨论,有老师给予的及时反馈、评估,有各种明显的课程大纲和学期目标,个人只要认真听讲并完成作业、定期复习并熟练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就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
而网络学习,更强调一个人的自主学习,必须主动积极,且还要自己给自己列计划、设目标,遇到困难只得自己想办法解决,但是这种学习更强调学以致用,知识是实用性的知识,如果学习对自己无用的东西无疑是对时间和金钱的浪费。现在都在提“碎片化”学习,尽管学习方式改变了,时间碎片了,但学习从来不是“碎片化”学习,真正的学习还是需要集中精力深入思索,将个人认知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变革了以往人与知识的相处方式,人们愿意为了知识去支付金钱、时间、社交货币。所以,“知识付费”来了,为大众更便易地接触到各种先进知识、各路牛人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机遇,但是在付费之前还是先想清楚一些问题比较好。
比如:
第一,]时下的生活需要我对此类产品付费吗?
第二,这个付费产品的实际内容适合我吗?
第三,我如果找到了真心想学习的课程,我应该达到怎么的目标?我的学习进度是什么?我自律性差,应采取怎样的奖惩机制?
等等。
当面对琳琅满目的付费内容时不盲目,当下定决心后不后退,有充足的耐心,有足够的毅力,坚信改变就在时间的淬炼中,才是对待“知识付费”最好的态度,不然“知识付费”就“只是付费”,甚至“付费”让人更加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