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蜡神祭,最早是从伊耆氏开始的,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八腊神祭究竟祭哪八路神灵呢?一祭先啬农耕始祖神农,二祭司啬谷神后稷,三祭田间庐舍和阡陌之神。四祭邮表畷,即茅棚、地头、水井。五祭猫虎,猫吃田鼠,虎吃野猪。六祭坊堤之神,七祭沟渠之神水庸,八祭昆虫,即虸蚄虫王爷。为此,伊耆氏在举行蜡祭的时候,还规定了统一的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就是说让沙尘都回到土地上,让流水都汇到谷壑中,让昆虫不要祸害庄稼苗,让草木回到薮泽去生长。
举行蜡祭仪式的时候,不只是身穿黄衣头戴草笠终年劳碌难得有闲的农夫,更有身着皮弁素服的天子也要参加蜡祭。之所以穿素服,是因为有助于农事的万物都衰落凋零了,这就等于在为其送终。但是腰系葛带,手执棒杖,这种礼数又比丧礼略低。就蜡祭的这种礼数而言,也可谓是仁至义尽。蜡祭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感恩和报恩。阳泉境内,有路必有阁,有阁必有村,有村必有庙。而村中庙宇,就数春祈秋报的龙天庙最多,虫王庙,祈报祠,山有山神庙,河有河神庙,星罗棋布,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都不出八蜡神祭之范畴。
许慎《说文》曰:“腊,冬至后壬戌,腊祭百神也。”《风俗通》曰:“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汉曰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先祖。或曰:腊,接也,新故交接,故有腊大祭以报功也。汉火行衰于戌,故以戌为腊也。”可见,蜡祭是从远古一脉相承而来,无非是感谢神农,感恩后稷,感激山川河谷各路神灵,祈报四季平安,五谷丰登。这是融化在民族血液之中的古老信仰与执著信念,五千年未变。
现在,八腊神祭早已不存在了,其内容也早已不知所云了。农历腊月的八腊,我们也只记着是腊八,要吃腊八粥。可谁知道这腊八粥里的八种粮食,最初就是代表着这八种神灵。端起香美的腊八粥,首先应该是感恩农耕者的辛劳索取,也要感恩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当然,吃八宝粥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腌一罐百毒不侵的“腊八醋蒜”。
腊八蒜,很神奇,只有在腊八那一天腌制的才能绿,早一天,晚一天腌制,味道也还行,可就是那蒜瓣儿绿不了,就不正宗。什么时候就绿了?腊八腌制,密封好,到过年吃饺子蘸蒜醋的时候,正好就绿了,所以才叫“腊八蒜”。腊八蒜醋的美味与消毒杀菌的效果,简直无与伦比,是春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居安思危,有这一罐“腊八醋蒜”的保驾护航,才能平平安安过个好年,才能看见二月二龙抬头,才能又见三月三的艳阳天。
《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就是说八蜡有探明四方年成的作用。如果四方风不调雨不顺年不成,就不举行八蜡之祭,这样还可以让百姓少费一些财物。东南西北四方,哪一方风调雨顺年成好,哪一方才举行蜡祭,老百姓也好借此机会痛饮一番,松弛一下经年的辛勤劳作。蜡祭之后,要把谷物收藏起来,让农民休养生息。所以蜡祭以后,君子就不再大兴土木征召民众了,要休养生息,静候又一个春天的来临。
所以,春祈秋报是蜡祭的核心内容,是古代中国处理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仪式。就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就有冠状病毒肆虐,春节至今,武汉封城,全国人民居家过年,闭门不出,取消一切探亲访友,出门必戴口罩,拒绝人群聚集,全民一致抗击疫情,情况正在好转。然而,国际上的蔓延态势却令人担忧,世界各地封城封国,感染人数直线上升。同时,来自非洲的沙漠蝗虫,正在跨越红海,向巴基斯坦、印度铺天盖地而来。去年的澳洲大火延续一百多天,剧毒蝙蝠漫天横行。灾难,更多的是人祸。五千年了,老实说,我们人类还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上盘石村不仅有古老的八腊庙,而且有祭祀坛场。《上盘石村志·寺庙》载:“坛场为上盘石第一大庙宇,始建何时,因碑碣毁坏,无从考起。……旧时,村里每年都要在这个地方进行春社、秋社设坛祭拜活动,故村民习惯上称之为坛场。”坛场规模很大,坐北朝南原是两座大庙,是坛场的主庙。东厢是老君堂,西厢是真武庙。南面建有戏台,东南、西南有钟鼓楼。整个庙宇,就建在大约一尺半高的青石台基上。民国初年,《平定县名胜古迹调查表》中记载:“《老君堂石幢》,元至正中(1341-1360),盘石村,吕思诚刻。”吕思诚是平定人,元至正年间为中书左丞,曾参与编修过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的鼎鼎大名的吕思诚能给区区上盘石山村庙宇刻一石幢,说明这一庙宇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名望了。
我倒认为,恰恰是盘石村的坛场在元朝以前的古代就名声大噪,名气岂用借一元朝宰相来显?应该是宰相吕思诚面对盘石上的坛场也是敬畏有加,这样才能说得过去。
《路史·葛天氏》载:葛天氏,“后有葛氏,见《风俗通》,然少昊后自有葛。”少昊是谁?少昊是黄帝之子,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姓己,名挚,生于穷桑,建都曲阜。少昊金天氏,西方之神,是金星的化身。在《山海经》中,蓐收是他的助手,少昊表示秋天收割之金神。少昊是殷商始祖帝喾玄鸟氏的祖父,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活动于东山西南部一带,擅长治水与农耕。少昊死后,成为白帝。
葛姓是少昊后代的一支,其中就有在尧舜禹时代被封为葛伯的,是皋陶之子伯益的后代,舜帝亲自赐予嬴姓,秦始皇嬴政就是其后代。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以前,葛国成为了独霸一方的葛伯国。自伯益的大儿子大廉为第一任葛伯开始,封爵40位,立国1800余年。伯益又是颛顼大帝的后裔,虞舜时期,成为司空大禹受命治水的助手,负责技术工作,相当于水利部长。
伯益跟随大禹治水13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著有《山海经》十八篇。因治水有功,大禹晚年就把伯益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他。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于是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建立夏朝,成为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制政权。夏启也并未亏待元老伯益,而是特封他的大儿子大廉为葛伯,此为葛被封国之始。
从葛天氏之广乐,到金天氏之治水与农耕,无不与伊耆氏八蜡神祭有关。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过程,所以这周穆王祭祀葛天氏与猎余聚的八蜡神庙,都指向了盘石这个古村,应该就是葛伯国的所在地。那么,这里也就距历史上著名的“穷桑”不远。八蜡神祭是伊耆氏发明的,说明伊耆氏也生活在穷桑这个附近不远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说伊耆氏,也就是后来的伊祁氏,也就是尧帝这一支,难怪阳泉民间就有这样的传说,在距盘石村不远的连庄村,就有祁姓,而且他们是天下祁姓的源头。
这样看来,伊耆氏能在盘石这个地方初创八蜡神祭,至少在地缘关系上是存在极大可能性的,将葛天广乐与八蜡神祭汇合在盘石古村成为䜲餘聚,才有合乎逻辑的必然性,也才有无限接近事实的合理性。《诗经》中有许多描写葛的诗篇,如《葛藟》中的“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如《葛覃》中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这“河之浒”与“于中谷”,我认为就是在描写桃河峡谷里的盘石一带景象。
葛伯国势力范围的扩大,并不能代表国力的一直强大。随着其邻居商族的不断崛起,葛伯国的生存空间在被一天天的侵占和挤压。到商汤任商族首领的时候,葛伯国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
《孟子·藤文公》载:“汤居亳,与葛为邻。”商国是中国商人的发源地,当时也是夏的一个诸侯国。在数百年的经商过程中,商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已经具备了和夏朝争夺天下的能力。然而,商汤要征伐夏桀,第一个绊脚石就是忠于夏朝的葛伯国。这个已经不再强大而弱小了的国家成了商汤消灭夏朝的第一件祭品。
《史记·殷本纪》载:“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关于葛伯国的灭亡,历史上记载着一个“葛伯仇饷”的故事。
《孟子·藤文公》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予以黍肉饷,杀而夺之。
也就是说,葛国与商国为邻,但是葛国平常不进行祭祀,在当时,祭祀是很重要的活动。问题是在此钧天广乐之地,葛伯该不该祀,能不能祀,恐怕还是个问题。毕竟葛、商都是诸侯国,没有授权是不可以僭越天子进行国祀的。商汤派人来问,为什么不进行祭祀。葛伯说:我们没有祭祀用品。于是,商汤派人给他们送来了牛羊等祭祀品。葛伯把这些牛羊都吃掉了,仍然不进行祭祀。商汤派人来问,你们为什么还不祭祀呢?葛伯说:我们没有祭祀的五谷。于是商汤就派人来给他们种地,派老幼给种地的人送饭。葛伯就派人抢了这些送饭的人,还杀了一个小孩子。于是,商汤愤怒了,派兵消灭了葛国。
商汤灭葛,应该是把葛伯杀了,而且将浸淫盘石近两千年的葛氏、诸葛氏、葛伯氏族人全部迁离盘石,居往别处去了。今天的山西晋东南,河南商丘等地,都有葛氏的遗迹与身影。而在平定城西关,现在还有一幢极具历史文化和旅游观赏价值的葛家大院,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解放后的中共平定县委第一任书记葛宜生,就出生在这里。而在平定县城东边的山谷中,还有一个属于冠山镇的古老村庄葛家庄,葛姓也一直是这个地区的一个古老姓氏。而盘石这个底蕴深厚的地方,却换上了新的主人,应该就是商汤的后代,而这后代之中,到盘石生、盘石长的盘庚时代,商王朝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领导人,那就是盘庚,而且他在商朝中兴的过程中,为历史留下了“盘庚迁殷”的辉煌篇章。
从“汤征诸侯”来看,造成葛伯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葛伯不祀”,说明商王朝是极其重视礼乐祭祀的,主宰这块土地的人,首先就得先具备主宰祭祀的大权,这也为盘石成为庙宇众多,坛场宏大的祭祀中心之一奠定了基础,成为“䜲餘聚”、“猎闾”村也就名副其实。
《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盘石村并不太大,符合远古“聚”的标准。但是,村里建有众多寺庙,除坛场、东西阁、八腊庙之外,还有寺上圣寿寺,资福岩,山神庙,神仙庙,河神庙,沿江圣母庙,谼岭寺,南神庙晋王祠,大王庙,马王庙,观音庙和王氏家庙。单单是家庙门额上的砖匾镌刻“克禋克祀”这《诗经·大雅·生民》中的诗句古异体字,就知道那是非常非常非常古老了。
䜲餘聚的䜲字,《康熙字典》的解释是:音猎。谷名。又䜲餘,聚名。
而蠟字读là的时候,当名词,就是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比如蜂蜡,蜡烛。蠟字读zhà的时候,当动词,就是指祭祀。蜡腊,就是岁终祭祀。蜡坛,就是蜡祭之坛。蜡宾,是指年终祭祀的助祭人。蜡索,就是蜡祭,是年终合祭万物之神。蜡祠,是蜡祭用的祠堂。蜡宫,是供蜡祭用的宫室。蜡月,指周历十二月。蜡日,指年终蜡祭八神之日等等。这个演变过程肯定很复杂,就像这个字一样。最大的变化是农历十二月,我们已经不像周历那样叫蠟(zhà)月了,而是变成了今天的腊(là)月。蜡日,也就变成了腊八。然后,蜡祭,也就演变成腊(là)祭了。
而这种蜡祭活动最初是在什么地方进行呢?是在䜲谷里面进行的,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春祈风调雨顺,秋报五谷丰登,这春祈秋报的核心,难道不就是一个“餘”字吗?年年有余,家家有余,人人有余,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日思夜想的期盼啊。天长日久,当蠟(zhà)祭活动演变成腊(là)祭的时候,䜲餘聚也就顺理成章地演变成了猎闾村。而在张穆笔下,早已演化成了“猎聚”。那么,这个猎闾村就是曾经的䜲餘聚演变而来的。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名字从一开始,就不是让大众普遍知道的,如果大家只是口口相传,没有更多地固化在一定的媒介上,音转字变,以讹传讹就更加厉害。当䜲餘聚传到颜之推时代,早已变成了面目全非的“猎闾村”了。难怪当我们今天看到这三个笔划超多的字放在一起时,不仅一头雾水,而且手足无措,不知所云。
昊天之台,广乐八章,蜡祭八神,葛伯不祀,都与农耕文明有关,又都在盘石之上。说明周穆王就是在葛天氏故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也旁证了盘石古村正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八蜡神祭,就发源于这里。天下有无数的八蜡神庙,盘石村的坛场上,才是中国第一八蜡神庙。
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在《北魏村落考》一文中写道:“桃河下游还有一名叫‘般石村’的村落,该村今天叫盤石村。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提到从齐主幸并州,自井陉关入上艾县,‘东数十里,有猎闾村’,该村亦位于这一交通干线附近。”这就是现在的盘石村,这就是1500年前颜之推看见的猎闾村,也就是从远古文明发祥时期姗姗来迟的䜲餘聚!
我知道盘石很古老,但我没想到盘石会这么古老,而且是非常古老;我知道盘石很重要,但我没想到盘石会这么重要,而且是极其重要。如果说中国的文字始于黄帝时代苍颉造字,那么,就凭谼、䜲、䜱䜪这四个谷字旁古字就可以看出,这是几个专用名词,或者说这几个字,就是古人为桃河峡谷及盘石古村专门造的字,这么生僻生猛,这么难认难懂,这么难写难记,这么各色陌生,这么古老而又这么传神,这么神秘而又这么专用,从造字开始,大概就不想让这几个字为大众所识所用,而是默默地携带者自己的历史文化基因在时空长河中等待着后人的解读与领悟,然后,让我们较为准确地与人类文明之祖定位,与文化之源接洽,与民族之脉搏动,让信息时代的人们聆听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回声,感受开天辟地的电闪雷鸣,领悟刀耕火种的十雨五风,真切地看清文明孕育文化发祥民族壮大的母腹胎动与摇篮古音,这是属于桃河峡谷无比珍贵而独特独有独享独受的历史文化遗产啊!
“䜲餘聚”作证,这绝不是传说,更不是神话,这是用三个字郑重庄严神圣书写的文明底蕴,是确凿信史的亲历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