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
在这里,王阳明仍然躲不过刘党的追杀,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而且王阳明所处的外在环境条件,也是非常艰苦。
但就在这样的极度残酷的环境条件下,王阳明却仍然在逆境中得到了成长和突破,龙场悟道,正是讲他领悟人生逆境,从而完全树立和确定自己的学说的经典故事。王阳明在龙场顿悟的道理是:每个心中自住着一个圣人,没有必要从外面去苦苦寻道。
王阳明一直坚持每天在石墩子上打坐参悟。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就顿悟了,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就是每个心中自住着一个圣人,心中有能知善恶的良知,所有天地万物都在我心中,何必从外面去苦苦寻道呢。
这句话与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顿悟以后说的话有相通之处,释迦摩尼说的是“咦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说每个普通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只是因为妄想执着遮蔽了它,所以不能印证。
所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自在人心”,也可以把它对应为佛性。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便开始做龙场教化,开始正式收徒,四面八方的人纷纷涌来听他讲“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道理。
他的学说中的重要部分内容“格物致知”,也不是王阳明自己的原创,而是儒家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出自《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后人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儒家“八目”,可见儒家认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于格物和致知。
“格物致知”的本意是:只有在物事上能够按照法则取舍,懂得何时“停止”追求物事,内心才能获得安静,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此处的“格”为“法则、标准”的意思,格物”就是“遵照法则限止物事”。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变成影响生活的绳索,而将逆境变成绳索的,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