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中见端倪,反思中求进步,诚实中觅真心。
小果和小伙伴一起去秀峰山玩。小果一如既往的一路飞跑,我不像平常一样说不要跑,妈妈跟不上你,而是说没关系,你跑吧,一直跑一直跑不要停下来,然后就让车子撞到好了。他倒是停下来不跑了,但次数多了,我隐隐觉得不安。
在山顶读故事的时候,小伙伴带的书文字比较多,小果平时读书喜欢互动,他习惯读书的时候把他自己看到的马上讲出来给别人听到,当小伙伴妈妈读故事的时候,小果依然像平常一样开始在书上指指点点,当然这会打断讲述者,小伙伴妈妈就告诉小果:小果,要先学会倾听。我当时心里有点不太自在,好在小果还是安静的听完了故事,但第二本就只听了一半就不想听了,要换个故事。之后又读了别的小书,安然无事,但晚上我为小果一会儿要听故事,一会儿要配音,一会儿要讲故事,可每次干一会儿就不搞了又不认真听爸爸妈妈说话而发脾气了。
下山后,小伙伴在树下蹦床,小果在旁边捡蹦床上的小果实丢着玩,结果小伙伴不同意,在哼哼,小伙伴妈妈对小伙伴说:不同意要和小果说,小果你不要丢我的果果。小伙伴不说,哼哼。我就对小果的小伙伴说:你喜欢蹦床,小果喜欢丢果果。然后,又对小果说:要不你去那边蹦床吧。小果不接受,各自玩耍。
回家后,精力充沛的小果各种搞,要吃这个要吃那个,要无休止的看动画,妈妈小段时间没有规范,于是各种惨状,自己也精疲力尽。
现在想来,归结几点:
1.真实的表述自己的要求和感受。我可能受了最近尹建莉的书影响,又理解不够,当我和小果说你可以做这个可以做那个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是不想他这样做,只是考虑到“给他自由,让他自主选择”,虽然他对自己有所约束,但我依然觉得有不对劲的地方,自己也感觉疲惫。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并不是真的给他自由,只是改变了说法而已,目的和动机并没有改变,正像小果爸爸所说的:他其实没得选。所以当这种“放开”多几次后,我就会疲惫,进而生气爆发。这里的感悟是,如果可以接受,就给予真正的自由,如果不能接受,就如实告诉孩子自己的要求和感受。
2.接受自己和孩子,也认同别人的要求。当小伙伴妈妈提出让小果倾听的要求时,我感到不自在,其一可能是因为一般别人提出异议,我都会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做得不好,这和我的成长和家庭教育有关;还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也有一定的希望小果安静和倾听的要求,而小果做得并不是很好。但安静和坐好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故事才是最重要的吧,不管是安静的听还是指指点点,自由讲述,深入的理解了故事,对故事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是关键。只是安静的倾听,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所以我完全可以心安坦荡,如果小果更喜欢活泼的方式,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好了。影响别人,我们就自己以我们的方式进行,他接受要求,那也不错,人总是生活在关系当中,能调整自己也是让自己舒适的方式。不是只有自己去适应别人也有别人适应自己,如果不可以,那就以各自的方式进行,互不打扰。蹦床和丢果子不就进行得很好吗?
3.关于倾听。我一直不希望小果成为一个只会“听话”的孩子,但也一直希望他能好好听我们说话。我希望他能好好听清楚别人说的话,然后再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他有时候好像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个保护球环绕着他,外界的声音进不去。不知道这是不是另外一种专注?或者是我平时说太多了,也提醒自己,无效的话不要重复,说有效的能让人听得进去的话。同时也提醒小果:请听我说话。其实内心里,我也真的不太认同那种过于安静的方式,安静的行为下能有活跃的思维才是我认可的。这不是太难吗?尤其对于孩子,所以与其安静的静止思维,不如闹腾的活跃思维,只要闹腾不局限思考就好。
4,关于自由。自由的对立面是限制。自己心里要明确那些是真正不被允许的,并告诉孩子。在我们家安全和健康是底线。小果的速度比较快,水边和马路上的安全一直是我家的重点,要创造机会让小果自己去判断安全方式和体会安全规则。也要让小果懂得爱自己,珍惜自己的身体。同时也告诉他,不同的环境,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让他体会具体环境的界限感。但警醒自己,不要把限制无线放大,找到基本的限制就可以了。
5.关于玩耍。记得有篇文章阐述玩的重要性,观点是,科学进步可以让机器代替人的很多工作,但代替不了玩——精神的愉悦。想想也是,从这点看,好动的小果是不是有个大大的优点呢?他总能自己找到或创造出新的游戏,乐此不疲,每天都精神百倍、笑容满满,倒是我常常教训他让短暂的失神,那个样子是我最不乐意看到的,温和愉快的对待孩子和自己吧。如果教训做不到,就交给游戏吧。
放松心态,淡定生活。对自己和孩子有要求有规范,也不要太紧张,轻松的愉快的情绪才可以良好实现要求和规范。所以尊重内心感受,诚实的生活,享受在一起的亲子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