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经过几番周折之下,终于得以在全国公映。
然而自上映以来,却因排片稀少而被广泛讨论,上周更是因为出品人方励在镜头前的一跪成为话题。
那么,现如今,我们回过头来,该如何评价《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呢?
▽▽
不忘初心的坚守,演绎大师绝唱
这部吹给中国电影的《百鸟朝凤》,它的独特性在于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在电影方面的成就,足以令其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它所表现的是对电影“不忘初心”的坚守,是对艺术最极致的追求。
电影中的焦三爷真的是这世上顶好的匠人、大师和艺术家,电影里说唢呐是匠活,既然是匠活就讲究责任,也就是匠心,这也是为什么最终焦三爷让天鸣当接班人,他是看到了天鸣身上的赤子之心。
三爷说:“这把唢呐,从我师爷的师爷的师爷手上传下来,现在我要传给一个不仅唢呐吹的好,更是把唢呐吹到骨头里面的人。”
吴天明就是那个把唢呐吹到骨头里面的人,老一代电影人的艺术手法淳朴、自然,至情至性,不会因外界环境而有半点更改。
在这个传统民俗逐渐式微的时代里,依旧有匠人吹一曲热热闹闹的《百鸟朝凤》,这就是不忘初心,这就是情怀。
▽▽
你的德行是否配得上“百鸟朝凤”?
唢呐匠的规矩,百鸟朝凤只能在“白事”上演奏,是所有唢呐曲中规格最高的一首。
而且,只有在逝者确实德高望重的情况下,唢呐班主才会同意吹,否则给钱也不行。
电影中,金庄的查村长葬礼,村长儿子带着家属跪了满满一院子,想要班主焦三爷给吹首百鸟朝凤。
焦三爷只是摇头,跟自己手下说:这个村以前有几个大姓,他当了村长四十年间,几乎只剩下他们姓氏一支独大了,“这就是他的德行”。
村长儿子愤恨地看了看,转头走了没说话。
电影《百鸟朝凤》的文本来源于作者深刻的乡土经验,影片中焦三爷不仅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捍卫者,更是乡村传统道德的仲裁者。
不可否认,这些设置不啻为对乡土田园牧歌的歌颂以及它即将逝去的惋惜,有刻意为之的成份,但毕竟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泥沙俱下,我们遗失掉的又何止是一支唢呐呢?
▽▽
两代匠人传承文化,吹奏一曲时代挽歌
任何一门世代相传的手艺,都需要坚持。这种坚持,是跨越人生命的长度的——一代人对抗不了时光,就把手艺和精神传给下一代,如此往复,发扬光大。
所谓“传承”二字,不仅仅是接过了一门手艺的衣钵,而且更意味着一辈子的坚持,直到再也无法对抗时光。
在三爷的眼里,一代一代人过去,总有天才和庸才,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能坚守衣钵的人来掌舵,这香火才不会断。游天鸣没有辜负三爷的期望,在最难的日子里,只有他一个人顶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像扛着一面旗一样,站的如此直,如此让人心疼。
▽▽
【总结】
《百鸟朝凤》是一部没有杂质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传承的故事,传达的是一种信念,我们从这部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吴天明导演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但是时代的步伐是不会停歇的,传统的事物最终也会随着无声无息的时光流转而逐渐消弭,而所谓《百鸟朝凤》,也不过是在吹奏一个时代的挽歌而已。
让我们无奈的是这首挽歌唱的是如此心碎,如此绝望。
让我们感到无上欣慰的是它是那么质朴,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