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个半天,把《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完了,阅读过程还是有些疲惫的,原因有二,一则因为小说为书信体小说,故事情节不多,大部分都是心理描写,不迎合我这种“观众”的心态;二则因为外文翻译过来的小说,难免有些文化上的差异,阅读的流畅性并不算高。
最初知道《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源自于一句话——“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我初中班主任在课堂上很多次说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年轻时代有爱慕的对象是正常的,可每每都是话锋一转,教育我们为这种懵懂的情愫耽误学业是不值得的。那时的我却是个还在玩玻璃珠的孩子,发育的比别人慢半拍,自然也就没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维特式的烦恼每个人都会有吧,我随后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境遇,一个个痛彻心扉的夜晚,一场场梦境与现实的交错,那份点缀着蜜糖的苦涩经历,也许是每个人年少时最深刻的记忆。如今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有了和睦的家庭,回头看当年的那些事就都释怀了。可是,维特却没有了验证这种释怀的机会,他死了,绿蒂也劝说过维特,“您的智慧,您的学识,您的才能都会使您获得种种快乐的!”,但维特却将这话视为外交辞令,这些规劝的话语,让维特更加决绝。
维特出身不错、博学多才,却敏感,不受拘束。维特的死难免让人觉得他有些脆弱。其实,我不知道维特是不是真的算脆弱,这种为情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许是勇敢的,至少多数人没这样的勇气。时间会冲淡甜蜜,也会冲淡苦涩,就像一杯反复冲泡的茶,苦涩也淡了,香气也淡了。维特这杯茶却一直留在了苦涩与香气最为浓烈的时刻,令人惋惜,可又无能为力。读书的过程总让我想起《白马啸西风》里的一句话:“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维特深深地爱着绿蒂,绿蒂也爱着他的丈夫阿尔伯特。但比起维特对绿蒂的爱,绿蒂对阿尔伯特的爱自然是逊色了不少,阿尔伯特无疑是个优秀的丈夫,在世俗人的眼里,这种看起来十分般配的婚姻自然是值得祝福的,她忠于婚姻,忠于阿尔伯特。维特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什么法子。他想到改变当前情况的办法就是三个人中有一个人死掉。如果阿尔伯特死了,维特就可以趁虚而入;如果绿蒂死了,他也就没了念想,对维特来说也算是彻底的别离;如果维特自己死了,绿蒂和阿尔伯特依然会继续幸福下去。面对三种可能,善良的维特不可能选择前两种,他没法伤害阿尔伯特,更不舍伤害绿蒂。一颗子弹,维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惜可叹,可又有什么法子?
维特的厌世完全是因为绿蒂,除此之外,维特是非常乐观向上的,他说:“性情乖戾就像懒惰一样,我们生来就有这种倾向。可是,只要我们一旦有勇气克服它,我们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并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快乐。”让我很有同感的一句话,要战胜懒惰,要战胜性情乖戾,这是多么向上的意志啊。勤勉使个人进步,心性平和会给团队凝聚力量。
再见了,敏感、勇敢、向上的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