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马入华山
【拼音】
mǎ rù huá shān
【释义】
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出处】
《尚书·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解释:四月间,月亮开始放出光辉,武王从商国归来,到了丰邑。于是停止武备,施行文教,把战马放归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旷野, 向天下表示不用它们。
【近义词】
散马休牛 放牛归马 马放南山
【反义词】
刀兵四起 兵戎相见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借题发挥。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商纣王帝辛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
各诸侯国十分不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终于在公园前1047年,周武王起兵伐纣,各诸侯国纷纷响应。周武王率领着大军向商朝的都城朝歌进发, 沿途不断有人加入进来, 甚至商纣王军队的士兵也带了武器加入到讨纣的队伍中。大军开到朝歌南郊的牧野时, 举行了庄严的誓师典礼。
几万人的怒吼声响彻天宇, 商纣王在朝歌城里听了心惊胆战, 忙调兵遣将去迎敌。可是, 商朝的将士们眼见商纣王的末日已到, 谁也不愿为他卖命; 而周武王的军队个个奋勇争先, 有的还载歌载舞, 欢笑上阵。经牧野之战, 商纣王的军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商纣王见大势已去, 知道义兵抓住了他定不会饶他, 就穿上宝玉做的衣服, 登上鹿台, 自焚而死。周武王灭了商朝, 凯旋而归, 以镐(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为京都, 建立了周朝。
因为战争结束了, 不再需要打仗, 周武王就宣布归马放牛, 让它们拉犁耕地。周武王又将府库的粮谷分给贫困人家, 救济他们; 把囚犯也放出来, 让他们自由; 又在百姓中提倡道德、忠义、孝廉; 对有功劳和有才能的人, 分别封官加爵。从此天下安定下来, 百姓也安居乐业了。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国从此建立了长达800年的周朝,周朝的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比商代更高,并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造句举例】
周武王在太公望辅助下灭商,于是偃武修文,马入华山,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
现代社会霸权主义抬头,我们想马入华山,和平相处只怕事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