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身处职场的打工人,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
如果把心思全放在工作上,就会忽略了对家庭的关怀,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
如果把重心放在生活上,老板就会认为你没有心思在工作上,可能不适合这份工作。
当你感觉把生活和工作平衡了,那么在其他人,尤其是你公司部门领导眼里,就是你还有余力,你的工作量还不够,你还可以再努把力。
尤其是职场女性,面对工作压力和家庭责任,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加班、熬夜、节假日无休,成了生活的常态。
现代的工作和生活就是个零和博弈,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要么摸鱼工作享受生活,要么放弃生活死命工作。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当这份工作让我们失去了生活,那这份工作还要继续吗?
工作和生活之间,真的不能实现平衡了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翻开了约翰·史崔勒基的《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两部曲。
如果说上本书是给迷茫中的人指明一个方向,去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那么这本书是教人如何去实践,引导我们如何明确目标、寻找路线,实现目标。
人生就是一场大型游戏,它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你是否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活过一生,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才是游戏的主宰,而非傀儡,而选择权在自己手上。
书中的主角是个因为忙碌的工作而失去了生活的成功女商人杰西卡,每天手机不离手的处理着手上的工作。
而书中通过不断地对话,帮助杰西卡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方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这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每天为了工作而努力着,内心却时常充满着焦虑。
“我的心感觉很空虚。这种空虚让我疲惫不堪。”
“我不快乐,不觉得有趣,好像也不觉得人生有多让人兴奋。”
“感觉自己被‘还好’状态困住了,工作还好,人际关系还好,什么东西都只是还好……”
我们很迷茫,难道生活就要这么一直两点一线的过下去吗?努力赚的钱,却只刚好承担着日常的开销。
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评论:“90%以上的家庭,都没办法一次性拿出5万的存款。”
其实,迷茫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它是探索和发现自我的开始。
正如书中所说,“我没有迷路,我只是在探索。”
人们往往害怕未知的事物,但正是这些未知,才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分享我自己的几点感悟:
关于选择与后果
我们经常会抱怨生活的不公,或是家庭不好,或者是工作不顺,但我们习惯了安逸,从没想过去改变,即使那个生活是让我们不满的,面对未知的改变会让我们害怕。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无法选择在哪儿出生,但是可以选择在哪儿停留。你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份,但可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来往。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身边就会围绕着同样磁场的人。
只有把自己变得更优秀,我们才能去结交更优秀的人。改变虽然是痛苦的,但也是充满无限可能的。
盒子里的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都带着面具在生活,强颜欢笑,或者做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生了改变,变得不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他们就会感觉受到了威胁,然后拼命地把我们拉回去。
大多数人的思维中都有一套固定模式,到了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因为那是正常的。比如到了30多岁的人,一定是成立了家庭,有工作,丈夫和孩子。如果你不一样,就会变得另类。
生活是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我们不应该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而是应该为满足自己的期待而去努力。
关于工作和生活
当我们因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那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是一个只会打工的机器人而已。当公司有了更划算的替代品后,你就是一个可以被随时被取代的人。
而当我们寻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去实现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满足。
当工作不是我们的全部后,我们就会更关注自己的生活。虽然不可能实现静态平衡,但我们却更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去实现动态平衡。
之前在网上看这本书的评论,有人回复说如果不工作,喜欢旅游、摄影这些爱好,又怎么来养家糊口。
那是否能换个思路,能否把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比如学习那些优秀的博主,看他们是如何通过这些技能实现人生的自由。
书上有句话说的挺好的: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永远有人需要你,找份新工作从来都不是问题。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要去工作,在你没有更好的选择,或者更好的能力的时候,工作依然是我们的首选。但是在工作之余的时间是我们自己的。
也许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但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断地去学习,一定会让自己有所成长,让我们面对生活有更多的选择。
自媒体的时代,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你如果不下水,永远学不会冲浪”。
所以,只有行动起来,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有更多地可能。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躺平也好,上进也罢,生活都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只要你觉得是对的,那就去做就好了。
时间不可逆,体验最美好,自己想做的事就尽可能去做,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空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