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明朝,吴承恩
《红楼梦》,清朝,曹雪芹
四大名著在我们国家家喻户晓,识字的小孩子最早看的可能也是这几本书。
四大名著的出版日期及其作者,反复考证才算确定,出书的日期也只能具体到朝代。就算这样,因为考证《红楼梦》还兴起了一门显赫的专业--“红学”。
这也说明,那个年代我们国家还没有著作权法,也说明在那个年代出版这样有影响力的著作似乎还有风险,要不然为什么不署名、不得利呢。
我们国家作为文明古国,从轴心时代的“百家争鸣”诞生了孔子、老子、韩非子、孙子…….,创作出了中华文明奠基性的、原创性的著作。
在此之后的大一统秦汉时期,主要是对轴心时代著作的注释和解读;在之后,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偏安于江南的文人墨客创作出了尊崇传统,创作出华丽的骈体文;再到大一统王朝隋唐时代以及之后的南北宋时代,出现了“唐诗宋词”,流传至今,炙手可热。
骈体文、唐诗宋词,充满典故和隐喻,一把老百姓读不了的。
元朝,令人意外的倒是通俗文化繁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喜闻乐见。一个外来的未开化的民族统治下的底层社会倒也乐乐呵呵。
到了明代,汉族光复,文化“繁盛”,《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都在这个时代出现,机缘巧合还是时代风云际会,不好说。明代还出了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富有生命力。
清代,尤其是乾隆时代的“清风不识字还要乱翻书”都要砍头的时代,文人们也只能钻进故纸堆,进行考证再考证。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南北朝时代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以后的千年无人超越,再就是“四大发明”,之后千年再无动静。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就连十九世纪的沙皇俄国,不仅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这样的自然科学杰作,还有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科夫….著名作家;就是在苏联时代,也有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相比之下,更加沉寂、静滞。
就连四大名著这样的通俗著作,都的隐姓埋名,静滞确实不可避免。
就像琥珀,华丽而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