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书时邂逅了一个名词叫做知性阅读。知性阅读是相对感性阅读而言,感性阅读是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而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感性阅读侧重一种单方向的片面的接受过程,而知性阅读更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强调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对书本中的信息进行一个新的建构。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知性阅读才能够真正提升思维水平,增强我们的反思能力。
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于感性阅读,我们喜欢读那些方法技巧类书籍,为某某法所渲染的前景所鼓舞,而无视教育的复杂性,更不理解方法技巧背后的原理,最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愉快的阅读”。我们追求的是读完一本书后立竿见影的效果,可却愈走愈远。
在阅读中,怎么训练知性阅读能力呢?
开始阶段,要大量摘抄,反复应用。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就要有动笔的习惯。阅读不在于速度快,有些经典的书,要读得尽可能慢,听清楚作者所说的每一个意思,不妨把重要的观点摘抄下来,永久保存。摘抄本是自然的事,可是在网络时代,能够在阅读中坚持摘抄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习惯于快速溜过,立马看完,结果对书里的内容一概不知,而摘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很难真正记住一本书,前读后忘是惯病,摘抄让我们对一本书的精华印象更深,也方便以后翻阅。
深入的阅读,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理清他们的关系。读懂书的结构,熟悉书的脉络,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并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的。可以写下书中的主要观点及论证过程。
进一步,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用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就像我们平时指导学生读书那样,我们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个片段某个观点的理解,也可以表达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观点,还可以联想到自己经历或听闻过的教育教学事件,或者和其他书籍相互补充、印证。
深入阅读一本书一开始是艰难的,有时候会想过要放弃,可是,经历并承受这种痛苦,你会慢慢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会通过大量摘录和批注,慢慢地找到自己的东西,我们的理解力也就悄悄地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