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从哥哥那里拿到的,作为一个对“读万卷书”有着执念的人,我总是觉得自己读书很慢,所以标题“快速阅读术”深得我心;但副标题就有点吓人了,我现在大概是100本每年,要达到这个目标几乎已经“用尽全力”了,但作者说要每年读700本,我是有点不信的,并且严重怀疑这样阅读的质量。
所以作者很有意思,一上来就试图打消我这个念头,提出了“流水式阅读”的概念, 即像享受音乐一样享受阅读,不要试图记住书里所有的内容,只从里面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如果一本书读完只记得一句话,也足够了,就像一首歌最打动你的部分。
读得慢的往往是那些深受“读书-考试”模式之害的人,逃不出“要把每句话都刻在自己脑子里”的想法。
所以换个心态,去享受阅读,像听音乐一样。
接下来是如何培养“多读”的习惯。
在这里,作者直接把“速读”和“多读”划上了等号。要想养成“多读”的习惯,需要
1. 每天同一时间读书
我个人的经验不是很符合这条法则,但我很赞同作者提到的“用短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的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比如我参加的很多读书项目,都是每天大概读10几分钟甚至几分钟,这样能让你迅速享受到成就感,并因为“悬念”的存在而期待下一次阅读。
2. 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这一条就是作者快速阅读的终极法宝了。为什么读得快?是因为很多书本身就读得快!同样200页,有些书可能1个月都啃不玩,比如经典英文原著;有些书一小时不到就可以看完,就像我前段时间很喜欢的网络小甜文。
所以这一条对于喜欢经典小说或者大部头著作的人来说是不适用的。
但对维持阅读兴趣却又很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特意选择一些可以快读的畅销书、科普社科类甚至网络小说,来完成阅读量,享受成就感。
3. 今天读的书要与昨天不同。
很多人读得慢,可能就是长时间啃同一本书,直到厌倦了再也不想分开。所以同时读多本书,间隔读,能很好地避免无聊。
同时,不要怕这种交叉阅读引起混乱,大脑的适应性比我们想象中强得多。并且根据科学研究,交替练习效果比单一练习更好,也就是说你可能吸收得更好。
建立起“多读”的习惯之后,就要使用更多的技巧来进一步提高速度了。
不过在此之前,你需要想清楚自己到底希望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进而决定你的阅读速度和阅读内容。
1. 细读序言
这本书合不合你的胃口,除了标题,作者的序言可以告诉你更多的信息。比如他的行文风格你喜不喜欢,他写作的目的与你想了解的信息是否一致。
2. 分析目录
目录实际上是全书的框架,能帮你快速定位自己想阅读的章节。而且市面上有些书,真的只看目录就够了。
3. 跳读
作者建议我们大胆跳过那些作者的个人经验、为了验证观点而例举甚至编造的事例以及为了凑字数而写的夸张过渡。
我的看法是,读哪些部分,在于你阅读本书的目的何在。如果只想要观点,那确实可以跳过例子。但如果就是想看作者分享经验,那一字一句研读也无不可。
读书无定法。
4. 切换阅读速度
别一味地跳读,一直开高速容易给我们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有些时候,有些内容也值得我们慢下来享受。
这些技巧保证了阅读速度,但要想更好地通过这种方式吸收阅读内容,我们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技巧:以写促读。
说得简单点,用输出倒逼输入。
如果只是单纯地享受阅读过程,大脑是很放松的,所以很多人读完一本书能记住的内容很少,但如果带着目的去读就不一样了。
比如作者是个以写书评为生的人,有着每天更新的专栏,意味着必须每天至少读一本书交一篇书评。比如我有自己的公众号,翻开这本书就抱着最后要写总结的心情在读,所以过程中一边读一遍分析全书的框架和精髓,现在才能写出这篇笔记。
不瞒你说,我9点半才开始读这本书,等会儿11点就要交笔记,质量不能马虎,还得留出排版的时间,但我一样做到了,不是说我多厉害,而是一开始有目的,能记住的就更多。
写到这里,这套一年能读700本书的”流水式阅读法“就介绍完了。当然,除了我呈现出来的概念、技巧和习惯培养,书里还分享了作者选择书籍和管理书籍的经验,毕竟每年700本书不是个小数目而作者又是纸质书爱好者,所以大家如果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可以亲自读一下这本书,看看我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最后,我读了这本书,写了这篇笔记,但并不意味着我也要追求一年读700本书。因为我最终想要的并不只是达到某个阅读量,而是要去读那些我想读、应该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