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断舍离》第五章
断舍离的实践方法,从身体开始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实践方法就是要彻底地减少物品。扔东西是很简单的,最关键的是要下狠心,而且还需要勇气和觉悟。
心动不如行动, 在我们想要整理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是只集中于一点,完美地完成这一小目标。
也就是把目标聚焦于某一个小场所,然后定一个规定完成的时间,半天、1小时,或者15分钟,这样的话效率更高,而且人也更愿意付出努力。
这个目标场所即便只是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甚至说得更夸张一点,即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
在选择场所时,我们可以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这样,干劲就会随之增加。而一旦这个场所得到了第一次突破,断舍离的速度就会明显加快。
比如,可以从重视健康及安全开始: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
吃饭、睡觉、排泄的场所,比如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等等。选择这样的目标能给我们的心理深层次带来希望。
也可以从希望提升自己运气开始:目标场所就可以选择卧室等等。
把重点放在这些场所上,就能体会到有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清爽感,因为这些场所就是让你逃离罪恶感的通道。
打个比方,房间里的荧光灯早就坏了却一直置之不理,可自己却一直非常在意,终于有一天换了新的灯管,房间一下子就变亮了,心情也会跟着一下子变舒畅了。
对于不擅长整理、收纳的人来说,可以选择从不需要分类的场所入手。
因为这样的人不擅长分类思考。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从不需要分类的场所入手,比如,从不管怎么看都只能放食物的冰箱、从不管怎么说都只能放鞋子的鞋柜入手,或许就不会感到太大压力了。
选定了目标场所,接下来的一切就是从扔东西开始,但人们总是非常讨厌扔东西的,因为储备物品是人类的本能。
为了未来可能会到来的危机而提早做足一切准备的想法总是不断浮现在我们的意识里。
不过,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所储备的东西早就远远超过必需量了,物品已经达到饱和,而且还存在极端的不平衡。
因此,断舍离建议我们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下手:先扔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自己很在意的东西就留到以后再说。
扔那些东西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给它们分类,最开始的标准一定要简单。
总而言之,就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
按照这样的标准执行下来,等到你再次回头看那些已经收拾过的地方时,会发现虽然当初自己还有所犹豫,但现在已经觉得“把这个扔了也不错”。这也就是说,阻止你扔东西的障碍已经没那么大了。
此时可以在“需要,不需要”这个标准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这个标准,可以从感性的角度进行取舍了。
这就是判断破烂的IQ向上提升的状态。
而且,大多数人都会在事后发觉:“会让我犹豫的东西,果然还是不需要。”
犹豫其实是感性接受考验的证据。如此想来,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但也是个必要过程。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就能慢慢学会扔东西了。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每个人都一定有一些别人送给自己的、很难丢掉的东西。
如果别人送的恰恰是自己喜欢的,那就再好不过了,不过这种情况也未必经常发生。
如果真的打算处理那些东西的话,对方的脸却又会无法避免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因此,断舍离认为,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
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不光是别人送的东西,那些长年以来一直非常爱惜地使用着的东西,打算把它们扔掉的时候,也要说上一句“谢谢”,而对那些不能完全用到头的东西,就要说句“对不起”。要大声地说出来,只在心里念叨是没用的。
当然,断舍离不是简单地扔,而是要有效利用资源。
要知道,断舍离最终的目标是“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必要的限度”,所以对那些你用不上、别人能用得上的东西,不妨就把它们转送给能好好用它们的朋友,或是送去二手店。
不过,把东西送给朋友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用“给你”这个词,因为“给你”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别人。
要说:“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它呢?”如此一来,对方也会高高兴兴地接受的。
在当今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物资匮乏的地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资源回收系统能够比现在更先进,让物品循环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这也是断舍离的目标之一。